開欄的話:中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自即日起,開辟“張家川縣第十二次黨代會宣傳專欄”,分別在會前、會中、會后開設“喜迎黨代會 推動新跨越”、“黨代會進行時”、“落實黨代會精神 加快新張家川建設”三個欄目,全面展示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矚目成就,宣傳第十二次黨代會所確定的奮斗目標、工作任務和工作措施,努力營造團結、向上、奮進、熱烈的宣傳輿論氛圍,為加快張家川建設步伐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十一五”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以爭先創優活動為契機,緊扣縣上提出的“四大目標”定位,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依托,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根本出發點,夯實基礎,務求實效,突出特色,重點發展,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促進旅游產業開發,有力凈化文化市場,依法加強文物保護,不斷改善文物存放環境,充分發揮廣播影視的宣傳優勢,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抓質量、發展抓項目、管理抓效能、隊伍抓素質,推動全局工作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文化廣播影視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文化工作在理順關系中得到進一步加強。我們始終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本著弘揚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不斷繁榮群眾文化文藝事業,切實加強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基礎。2008年4月成立了縣民族藝術團,先后參加文化部、省、市、縣各類文藝調演,多次獲得大獎,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張家川花兒已列為省級非保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保項目。張家川回族口弦、付川小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加強了網吧和歌舞娛樂場所的日常監管,不斷凈化全縣文化市場。完成了宣傳文化中心各項附屬工程,改善了辦公條件,文化基礎設施大為改觀;在全縣建成151個農家書屋,解決了基層群眾看書難的問題;在縣圖書館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項目,并于2011年8月1日免費對公眾開放,提高了城鄉群眾的現代化閱覽水平;修建了縣民族藝術小劇院;積極爭取啟動了全縣269個村文化室項目建設并配備了各類設施;1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已正式啟動,《關山月》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這些項目的實施,改善了全縣文化基礎實施的面貌,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物保護工作在嚴峻形勢下取得了新進展。張家川縣作為文物大縣,目前,有館藏文物10000多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縣共普查文物點206處,其中新增106處,復查99處。馬家塬戰國古墓葬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先后探明56座墓葬,至2009年底,共挖掘清理20座,出土馬車21輛,青銅器、陶器40多件,銀器、玻璃器皿、車飾件、瑪瑙珠等1萬多件。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加大了對《文物保護法》的宣傳力度,向全縣印發了《張家川縣人民政府關于嚴厲打擊盜掘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的通告》,大力宣傳文物保護知識,有效遏制了部分鄉村文物盜掘嚴重的問題。其次,樹立“文物安全重于泰山”的責任意識,克服各種困難,多方協調,增派公安干警、保安、馬家塬文管所工作人員常年在遺址堅持24小時值班,并向省上爭取90萬元搭建了臨時保護棚和監控設施安裝于馬家塬遺址,確保了該遺址的安全保衛工作。先后投資30萬元對庫房安裝了可視防盜門、改造了電路等,建立嚴格的館藏文物管理制度,確定專人對館藏文物進行全天候的看護,確保館藏文物不出問題。同時,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順利通過了省市驗收。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爭取,多方籌措,投資700萬元修建了縣民族博物館,目前已投入使用,正在做四個展廳的布展工作,爭取于今年年底實現免費開放,實現全縣人民文物資源共享。

——旅游產業開發在探索中得到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結構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優化,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 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結合全縣各景點實際情況加大了旅游設施建設力度,建成了一批上檔次、上規模的旅游項目和配套設施,開發的旅游景區(點)明顯增多,游樂功能日趨多樣,餐飲住宿行業快速發展,旅游接待能力不斷增強。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投資模式,依托2007年縣政府啟動的100萬元旅游發展基金,先后對馬家塬、宣化岡、寺灣景區、萬樹谷、老龍潭等重要景區(點)進行了道路拓寬、硬化,搭建了蒙古包,修建了旅游廁所等,還在長寧新建成13戶“農家樂”旅游項目,截止到2010年底,全縣直接和間接已累計投入旅游發展資金1000多萬元,旅游發展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A級旅游景區2個,具有良好旅游接待能力的文化旅游景區(點)10多處,2A級農家樂2個。

——廣播影視事業在創新改革中不斷發展。新聞宣傳方面:“十一五”期間,外宣工作共向省市電視臺傳輸節目1424條,采用913條。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天水市通聯工作先進集體,有41條節目獲廣播電視優秀稿件獎勵。從2009年至今,傳輸節目329條,采用246條。其中向省電視臺傳送節目8條,播出6條,告別了我縣選送節目在省臺零播出的歷史。

事業建設方面:一是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按照省、市的統一安排,修訂了《張家川縣“十一五”二十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方案》,完成了對2007、2008年度全縣431個自然村“村村通”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并與2010年1月開始實施該工程,工程總投資634.13萬元,涉及15個鄉鎮431個自然村、18651戶,目前設備已全部發放結束,正在進行軟件整理歸檔工作;并上報了《張家川縣“十二五”20戶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方案》。二是城區廣播電視網絡光纖升級改造工程建設。建立可尋址收費管理系統、縣鄉廣播電視光纜聯網等項目。在2007年完成資金籌措,設備器材的招投標后,該項工程設計投資50萬元,工程已全部竣工,它標志著我縣城區首先完成有線數字電視的轉換,為廣大用戶提供清晰的廣播電視節目和綜合業務服務。有機頂盒用戶100余戶。同時,積極爭取建設資金,對張川至恭門、馬鹿,張川至龍山的有線電視網絡進行了升級改造。全縣有線電視用戶數由2006年的2000余戶增加到9800余戶。為了加強有線電視的收費管理,在網絡改造工程中,接入可尋址收費系統,加強了有線電視的數字化管理,提高了收費率。2009年,在園樹梁、新義梁及恭門鎮建成并開通廣播電視數字多路微波工程,已接入用戶600余戶,該工程傳送節目48套,工程總投資80萬元,基本覆蓋了全縣50%以上的鄉鎮。三是園樹梁廣播電視無線覆蓋一期工程圓滿完工。自2007年下半年開工建設以來,積極配合省、市完成了第一階段中央一套電視和廣播節目的設備安裝和調試工作,于2008年1月份舉行了開通儀式,并于2008年4月通過省局驗收,被評定為良好工程,目前,該套設備運轉良好,使我縣中西部20余萬群眾能收聽收看到聲音洪亮、圖像清晰的廣播電視節目。同時,園樹梁無線覆蓋二期工程中修建的50M鐵塔已竣工,安裝了300W調頻廣播發射機,開通了省廣播《鄉村之音》,可接收中央一臺、七臺和甘肅衛視三套電視節目和兩套廣播節目。四是西新工程建設項目立項。根據國辦發〔2010〕29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第三十項將張家川縣納入西新工程建設縣”,我縣和市局都成立了西新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組織項目建設。組織專門人員根據全縣廣播電視發展的實際,在全縣調查的基礎上,編寫了《天水市張家川縣西新工程建設方案》,該項目總投資估算6178.34萬元,通過了市局審定,已上報省廣電局。五是廣播影視中心建設項目。該項目已完成前期設計,總面積14172.8㎡,總投資2400萬元,遷建由城投公司負責實施,已爭取到項目建設資金420萬元,具體配合項目實施。六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進展順利。2008年我們積極爭取到我縣12臺數字電影放映機,正在全縣258個行政村開展每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的放映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