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五十六
馬得彪其人其事
馬懷玉
馬得彪,字虎山,回族,生于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1957年農歷二月初十,在家病故,終年73歲。古長碧川人(今張家川縣城東郊上磨村)。祖父馬待祥,清朝五品藍翎,父親馬天選清朝天總。馬得彪幼年時與族親馬良俊(字善堂)、馬文元(字乾三)等同駐父親任教長的本村清真寺學習《古蘭經》,后又入老爺高攀桂的私塾念過《四書》。光緒末年,時任宣化岡經師的馬乾三,因受官府所逼,上京告狀無望而滯留北平,在經商期間,與在京求學的陜西省富平縣人胡景翼(字立生)因有同鄉之誼(馬乾三祖籍隴縣固關鎮),遂為金蘭之交。
民國三年(1814年),胡景翼從日本留學回到北平,在軍政界初有影響。經胡景翼動員,馬乾三棄商從軍,進入陜西陸軍第一師騎兵團。
從軍國民二軍 走上戎馬生涯
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胡景翼響應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為擴充軍力,打擊軍閥勢力,派馬乾三回故鄉張家川招兵選馬,有近百名窮困回民子弟應征入伍,其中以同族房侄馬得彪最有所作為,備受乾三賞識。這批回民士兵被編入陜西陸軍第一師騎兵團,馬乾三任團長,其子馬得鳳(字少山),與馬得彪分別負責警衛安全、軍需后勤工作,駐防開封、焦作、駐馬店、西平、水平中原腹地及豫東南等地。
參加“北平政變”
民國十四年(1924年)十月底,馬得彪、馬得鳳作為馬乾三的貼身隨從,全團進駐北平,作為胡景翼的主力軍隊,參加馮玉祥、孫岳等人發動的“北平政變”,十月二十四日政變成功。在推翻北洋政府的戰斗中,馬得彪任馬乾三的差遣,有代團長行事之權。兼負全團軍需給養,后勤保障。政變成功后的十月二十五日成立中華民國第二軍,胡景翼任副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馬乾三、馬得彪、馬得鳳跟隨胡景翼仍回原駐地開封,駐防河南。
隨團長大戰憨玉琨
民國十年初春(1925年),在中原近代史上爆發了有名的“胡憨之戰”,在不到半月內,當時號稱十萬之眾的軍閥劉鎮華主力憨玉琨,被胡景翼的馬乾三回民騎兵團各個擊破,憨玉琨兵敗自殺。在這場以少勝多的激戰中,馬得彪作為團部差遣,協助乾三參戰始終。
同年夏末,胡景翼在駐地突患急癥,不幸病故,同鄉戰友原陜西靖國軍“三將領”之一的岳維峻(字希孔)接任國民二軍軍長。馬乾三回騎團晉升為回騎旅,馬乾三任旅長(少將軍銜),屬第二軍主力部隊。
料理旅長殯葬 致函田鄧將軍
是年底,馬乾三奉命率回騎旅,攻打山東軍閥張宗昌,在白馬山殊死之戰中,馬得彪隨團長馬乾三親臨前沿陣地指揮,即將全勝之際,不幸中彈犧牲。馬得彪指揮官兵,星夜將遺體運回駐地開封。其時馬得鳳悲痛不振,馬得彪報請岳軍長同意,由馬得彪主持,按回民宗教習俗,安葬旅長于開封北郊回民公墓。及時回函于二軍三師師長田玉潔,七師師長鄧寶珊等將軍聞訊吊唁。乾三陣亡后,岳維峻遵循胡景翼遺言,馬得鳳接任父職,馬得彪為旅部差遣。
投歸張學良將軍 連升為師參謀長
民國十五年(1926)農歷五月,馬得彪隨馬得鳳旅長,奉命攻打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親),在河南鄢陵縣的一次戰斗中,被張學良近半個軍力將全旅打敗被俘。張在幾次戰斗中耳聞目睹回民騎兵旅確能英勇善戰,愛莫能及,故經再三苦勸,馬得彪隨馬得鳳全旅投歸張學良部。分別被任命為回民騎兵師師長、參謀長。本部由張學良將軍調派,時在陜豫,時在東北。“西安事變”前夕,蔣頑派勢力四處破壞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回騎師的處境大不如胡岳時期,馬金玉(馬得彪長子)等連排開往黑龍江抗日前線,不到半月又調回河南。處于欲投無門,欲戰不得的半癱狀態。“西安事變”中,馬得鳳、馬得彪所率回騎師作為張楊的“外圍防線”駐扎在西安城郊,事變中在中共從大局出發政策敦促下,蔣介石口頭答應一致對外抗日,停止剿共,當被解扣后,翻臉不認賬,在南京扣押了護送他回家的張學良,東北軍處境再度惡變,回騎師被蔣頑派勢力操縱,以事變后需要整編為名,分化瓦解,勒令其自滅自死。馬得鳳氣憤不過,即同得彪等軍官商量,在《大公報》上署名,揭露蔣介石真剿共假抗日虐待回騎師的真面目。民國二十六年(1937)農歷正月,二人率余部回到闊別十余載的張家川上磨村。馬得彪的妻子都不嫌其為官一場,身無分文積蓄,均言只要平安回來就好。
任末代糧臺經理
馬得彪回來,住在祖遺的馬鹿鎮(陜西隴縣轄)山莊上。時有當地馬榮全(字子安,多以字行)、馬榮侖(字良臣,多以字行)兄弟倆(百姓稱二大人、三大人),帶兵駐守固關、馬鹿二鎮及甘陜毗鄰地區,名曰護路,管治一方。馬子安已由甘肅省保安第二大隊隊長升為陜西省警備師第六團團長,從此出名。馬團長報請清水縣國民政府批準,邀馬得彪出任張家川糧臺經理。糧臺收交草料及供駐軍餉需的場地,設在今汽車站處,辦公地址在今農行家屬院內(當時的區公所對面)。
張家川糧臺,當時所轄地區,即今之張家川縣內原清水縣所轄諸鄉鎮。在馬得彪任職的數年間,由于駐地軍馬頻繁異地,采取便捷的征收辦法,“一走了事”,馬得彪給糧臺工人通知,對窮苦農民多以秕頂好,以濕充干,以次報好,千方百計減輕百姓負擔。一時間,在張家川城鄉,把老經理,尊稱為“好經理”。馬得彪在回漢百姓中,影響較好,流傳至今。與當時的一些地方官吏的關系比較融洽。到民國中期,張家川糧臺機構,隨著國民政府收交軍糧制度的改變,曾在陜甘各地實行的“清代的這一經理行軍時餉需的機構糧臺”,也不革自解。馬得彪完成了張家川歷史上最后一位糧臺經理的使命。
任天馬公路張家川段修路總監
張家川地處陜甘交界的隴山南麓,關山腳下的河谷地帶,解放前,陜甘兩省之間,只有原始狀態的古道,牛馬拉運的木輪車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冬,甘肅省國民政府,根據張家川地區交通梗塞的狀況,由交通廳官員會同地方政府,動工修建天水至馬鹿鎮(陜西省隴縣轄)之間的天馬公路,共約250華里,張家川鎮居其中點,有修路任務約60華里,即張家川鎮橋子溝梁至恭門鎮古土梁路段,穿越明城阿陽郡。時任隴南交通司令的馬錫武曾協助家鄉這一交通工程建設。次年農歷五月初,馬錫武領著張林等官員來上磨村馬天理(其孫為助理員)和馬仰融(縣參議員,字昆山)家。在天理家商量修建天馬公路張家川段及修訂民國版縣志有關張家川的資料,邀馬得彪參加。席間,馬錫武說:經縣政府商量,請你(馬得彪)與城里李主任(聯保主任,住西關,李映錫)擔任天馬公路張家川段的修路正副總監工,當下就動土(李為付)。一年內,以軍監民造,政府資助,就地攤工的辦法,完成這段60華里的修路任務。極大地方便了百姓來往關隴古道的困難。即解放后的張家川城區段305省道,經近半個世紀的加固改造、硬化已達到現代化水平。
馬得彪任天馬公路張家川段修路總監期間,有兩件小事,在百姓中長期流傳:一是當馬錫武要馬得彪任職時,馬得彪極力謝絕:“我家中拖累大,又剛從糧臺回來,請司令另選他人為好”,馬錫武知道馬得彪從事過馬團長(子安),存有戒心,取笑說:“各為其主嗎,馬團長在張家川還是有些功勞,如東城門上打娼婦,督辦東城地區的民間教育等”,經馬天理幫言,馬得彪接受了修路總監任務。二是,天馬公路張家川段竣工后,馬錫武從隴縣上來,帶著十架合子(手槍套著木制套,當時百姓稱“合子槍”)的馬隊,一路驗收公路,在上磨村紅土坡處駐足觀看立交土橋,表揚馬得彪(立交橋為現代城市交通建筑,馬得彪設計所建之橋,時稱土橋子,是為解決上磨等東邊數村去張良鄉與天馬公路交叉沖突而架的土木橋,1958年改造公路時拆除)。后來百姓把這座較為大型的土木立通橋,譽為張家川地區的第一座立交橋。這就是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的“老司令十架合子驗路表揚土橋子的歷史”。
獲得“恩澤長碧”的獎狀
民國后期,清水縣縣長方定中帶教育科劉科長一行四人來上磨村(上達鄉公所駐地),督查教育。與區鄉公所官員商定,在馬得鳳任校長的上磨“洋學堂”基礎上,動工擴建長碧川第一所中心國民學校(張家川城東郊上磨村一帶,清代前稱長碧川)。馬仰融代區公所通知馬得彪為建校總監。馬得彪出于民族團結,又推薦楊川村漢族鄉紳楊天罡為自己的助手,辦公地址設在上達鄉公所。馬得彪帶著各村派來的民工,趕著木輪老牛車運石、拉樹,冒嚴寒戰酷暑奮戰了一年建起該校。校址在今上磨村南口305省道旁的十字里。中心國民學校建成的次年,由校長成章(字斐然,清水縣黃門川上成家人,漢族)代縣政府給馬得彪頒發“恩澤長碧”獎狀一面(毀于1960年)。
為老師吊唁 關注民族團結
馬得彪在位期間,與鄰村漢族鄉紳官員相處較融洽,如秀才柳字體書法家張維恒、縣長王楷儒(王堡村)、老爺高攀桂(場房村)等經常來往。民國三十四年農歷三月(1945),攀桂老師高壽謝世。馬得鳳、馬得彪、馬仰融、馬金玉(保長)等大小軍政官員協助家屬為高老夫子大辦殯葬。馬得彪除謀劃在上磨鄉接待賓朋等之外,為在張家川城里舉行大型吊唁活動作了詳細計劃。保長馬金玉與本村米老三(回族)一手主辦了賓客親朋好友的接待宴席,全部按清真飲食操辦。此次殯葬為民族團結增添了極大光彩。
動員侄男馬鴨娃建起全縣第一個農業合作社 受到習仲勛接見
民國三十八年(1949)農歷閏七月初三,王震將軍帶領的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馬得彪的家鄉—上磨村,徐光達一個連進駐村里。接著于1951年冬至來年春天,進行了為期半年翻天覆地土地改革運動。馬得彪雖曾為官四任,而家無積蓄,缺地少糧,三榜定案為耕者少其田的貧民成分。為當地舊官員中成分評定的最低的一家,為新政府依靠對象,土改中分得土地五畝,耕畜青色馬一匹等生產資料。馬得彪為鞏固新生鄉村政權,作了一定工作,馬得彪以半生親歷教育親房家族晚輩“先朝哪一代都沒共產黨好”。動員侄男馬鴨娃于1954年農歷正月建起全縣第一個農業合作社。鴉娃任社長,最初只有幾戶貧農參加,基本上是馬得彪的家族農業社。為鞏固歷史上的這點“星星之火”當時的工委(縣委)書記李文著,副專員沈遐熙等領導同志,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到社里蹲點,將工委辦公室、農村合作部臨時搬到上磨村(馬國藩家院里)。李文著多次到馬得彪家來,商量鞏固第一個合作社的事(解放前就認識)。當年“五一”勞動節前夕,馬鴨娃被選為甘肅省勞模,赴西安出席了西北區召開的五一慶祝大會,習仲勛接見了馬鴨娃(習任中央西北區書記)。馬鴨娃從西安回來,與馬得彪叔侄二人,秉燭長談了半夜見到習仲勛書記的情況。
1957年農歷二月初十,這位曾在民國時期顛簸了半生,落了個貧農家庭的旅部差遣、師部參謀長。糧臺經理,修路建校總監,在獲得新生不久,于貧病交夾中離開了人世,享年七十三歲。歿后,鄉鄰皆哀悼,都說是位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