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村聯戶育產業 為民富民促增收
張家川在“雙聯”行動中全力培育三大富民產業

自“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結合縣情實際,把為民富民、大幅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雙聯”行動主要目標任務,緊緊圍繞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問題,堅持民生優先和產業富民取向,針對張家川縣回漢人民的愿望和特長,全力實施以做大做強“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為主的三大特色富民產業助推“雙聯”行動向縱深開展。力爭用二至三年時間,在全國100座城市,發展賓館經營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10000戶,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引進10戶皮毛加工龍頭企業,規范組合100家皮毛貨棧,扶持2萬人皮毛販運隊伍,促進群眾增收;扶持2萬戶規模養殖戶,使牛羊產業成為群眾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做精做大清真餐飲服務業。充分利用張家川清真食品天然品質、清真品格的優勢,依托清真食品城建設平臺,做精做優清真餐飲服務業,打響張家川清真食品放心品牌。按照“政府推動,政策驅動,品牌帶動,產業聯動”的思路,堅持市場化運作,充分挖掘創新民族餐飲特色優勢,采取免費培訓及注冊商標、補助獎勵創業資金的辦法,發展壯大一批特色民族餐飲賓館服務業,加大品牌創建力度,鼓勵支持申報注冊一批清真服務品牌。積極組團參加各種餐飲美食節會,展示推介特色民族飲食,進一步提高餐飲服務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民族餐飲賓館服務專業人才建設,培養一批民族餐飲技師和經營管理人員,提高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積極引導餐飲賓館服務行業實行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標準化服務、連鎖式發展,力爭在全國100座城市,發展賓館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10000家,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做大做強規模養殖業。以百萬頭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建設為目標,強力實施基礎母畜繁育、飼草料建設、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通過實行免費防疫、配種、種草和貸款扶持建棚、引種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發展壯大養殖規模。通過直接補助、先建后補、以物代資、貸款貼息、專項指導等形式,加快規模養殖富民創業示范村、規模養殖場和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全面落實扶持畜牧產業發展各項優惠政策,提高畜牧產業綜合實力,重點扶持2萬戶規模養殖戶,大力推進農戶專業化飼養程度。全面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優惠政策,加強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加大防疫保護力度,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積極引進畜產品營銷、屠宰加工等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生產能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努力使牛羊產業成為群眾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做活做響皮毛販運加工業。以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為依托,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搶抓東部產業轉移機遇,采取引龍頭、強貨棧、扶販運的辦法,引進10戶皮毛加工龍頭企業,規范組合100家皮毛貨棧,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皮毛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增強產業集聚能力,不斷提高皮毛產業競爭勢力。全面落實各項獎勵扶持優惠政策,加大皮毛加工企業和販運扶持力度,力爭扶持2萬人皮毛販運隊伍,促進皮毛業振興,提高農民收入。抽調聘用皮毛生產加工和市場運行分析專業技術人才,組建皮毛產品研發機構,加強皮革制品新品種研發和生產流程精細化管理,定期發布皮毛產業生產動態,提高皮毛產品質量,提升皮毛產業發展風險控制能力,推動皮毛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強對皮毛生產經營和販運隊伍的教育管理,樹立公平公正、誠實守信、文明經商的良好形象,堅決打擊各種違規經營行為,整頓皮毛市場秩序,努力為皮毛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北京、上海、武漢、云南、蘭州等20多個省會和200多家大中城市經營清真餐館3968家、賓館205家,創收入近4億多元;皮毛加工企業6戶,皮毛貨棧43戶,加工戶160戶,販運戶4000戶,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廣東、河北、河南、浙江、江蘇等地,年交易皮張190多萬張,成交額2.4億元;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18.73萬頭(匹、只),肉類總產量達到9154噸,鮮蛋產量1250噸,牛奶產量239噸,有畜禽交易市場6處,各類畜牧養殖專業協會19個,龍頭企業4家,養殖專業村82個,養殖小區221個,規模養殖場84個,規模養殖戶達13373戶。

為了把發展三大富民產業打造成張家川縣人民群眾創業致富的一號產業,張家川縣出臺了大力發展三大富民產業的實施意見,為富民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按照“扶上馬,送一程”的原則,通過資金支持、技能培訓、獎補等優惠措施,用二至三年時間實現“百千萬”工程奮斗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