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清真餐飲業遍地開“花”
農民發家致富的“左膀右臂”
“現如今,數以萬計的張家川人在北京、上海、武漢等20多個省會城市,蘇州、青島、十堰等200多家中小城市,開清真餐飲經營店的有8821家,開賓館的有603家,兩項合計年創收8.4億元。”張家川縣勞務辦主任馬德向記者介紹當地清真餐飲、賓館服務業的發展現狀時自豪地說,清真餐飲和賓館服務這兩個行業,現已成為張家川農民發家致富的“左膀右臂”。
據統計,2012年張家川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3.24元。其中清真餐飲服務業人均純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充分印證了馬德的這一說法。
近年來,張家川縣立足民族地區發展實際,依托清真餐飲的悠久傳統,充分發揮餐飲服務業投資規模靈活、形式多樣、見效較快、吸納社會就業多等優勢,巧打民族牌,搶抓“雙聯”發展機遇,在全縣大力發展清真餐飲和賓館服務業,積極實施了“百千萬”工程,即力爭到2015年,在全國100座大中型城市,發展賓館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店10000家,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
金融扶持和技術幫助助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針對部分群眾在域外已創辦餐館或賓館周轉資金短缺,或在域外準備創辦餐館或賓館而缺少創業資金,無法外出發展清真餐飲業的實際,張家川縣依托“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對從事清真餐飲經營的每戶給予5萬元以上的信貸支持,對從事賓館經營的每戶給予不低于20萬元的信貸支持,為清真餐飲業和賓館業的發展奠定資金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共為1998戶發放擔保貸款9362萬元。其中,1732戶群眾利用貸款創辦清真餐飲店1700家、賓館32家,年均創收1.52億元。
有資金沒技能,清真餐飲服務業就難成氣候。張家川縣整合就業再就業培訓資金和縣扶貧辦“雨露計劃”培訓資金,在全縣范圍內免費開展“伊香拉面師”勞務品牌技能培訓,將烹飪、賓館管理等技能培訓班辦到鄉鎮、村組。對成績合格的學員頒發職業資格證,全部推薦安置就業。大部分學員已實現成功創業,年創收10萬元以上。近年來,共舉辦培訓班1200期,免費培訓1.2萬人,為5000余人發放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胡川鄉王安村楊世軍就是參加勞務培訓后創業致富的典型。2010年楊世軍在縣上參加了培訓,畢業之后,在武漢一飯館當廚師,月工資4000多元。經過兩年多的積累,他在北京創辦了北京富德香南北餐廳,年收入達30萬元以上。
張家川縣通過培訓,在清真餐飲店打工的學員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獨自創辦餐飲店的年收入10萬元以上。
打響清真食品放心品牌
“張家川清真食品,天然品質,清真品格。”張家川縣依托“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建設平臺,做精做優清真餐飲服務業,打響清真食品放心品牌。相繼注冊和打造了張川伊香拉面、張川烤餅等清真特色食品品牌。其中,“張川伊香拉面師”被評為天水市知名品牌。目前,該縣清真餐飲品牌已達14個。
有了好品牌,還需好形象。為樹立清真餐飲服務業發展新形象,張家川縣在現有的清真餐飲店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四統一” 示范活動,即統一裝飾風格、統一店員服飾、統一食品簡介、統一店面牌匾,并明確提出,凡達到“四統一”要求,經驗收合格的清真餐飲店,可一次性給予1萬元的補助資金。
抓示范典型,著力增強清真餐飲服務業的帶動效應,是張家川縣壯大清真餐飲服務業的有效舉措之一。縣上確定北京、武漢、蘭州、西安等6個城市為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示范城市,在每個示范城市確定了20家“守法經營好、環境衛生好、優質服務好、文明經營好、誠實守信好”的“五好經營店”作為形象店,鼓勵引導其他經營戶規范管理,轉型升級,擴規模、上檔次。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整村整鄉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先后形成了木河鄉莊河村等45個拉面專業村、馬關鄉馬堡村等10個賓館專業村以及烤餅、烤肉等一批專業村。
如今的張家川人,高舉特色旗,巧打民族牌,在清真餐飲和賓館服務的特色路上,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著脫貧致富夢。
原文鏈接:http://szb.gsjb.com/jjrb/html/2013-11/19/content_115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