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村紀事
19日一大早,從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城出發,沿省道S305公路一直向關山驅車前行,見到公路兩邊出現兩排挺拔的白楊樹夾道相迎時,馬鹿鎮白楊村就到了。
白楊村靠近關山牧場景區,有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59戶734人耕種著2300多畝耕地,至2015年底人均純收入3130元,2016年尚有貧困人口37戶164人。相比記者采訪過的其他幾個村,白楊村基礎條件相對較好,貧困面相對較低,頭腦活思路廣的“能人”也相對較多。
在村上開辦宏鑫建材廠的付寶珍就是一個具有超前意識的“能人。”
今年35歲的付寶珍是一名瓦工。2013年,在縣內大小建筑工地上干活的他從全縣熱火朝天的新農村建設工地上覓到了商機。一番謀劃后,他籌了30多萬元回到村上辦起了這個建材廠。三年下來,原本只想短、平、快賺個“政策錢”的他竟然被越來越多的政策推得停不下腳步,并已陸續投進去了100多萬元,還安排了村上10多名貧困村民進廠打工。去年底,他又添置了些模具,開始制造起了欄桿、立柱等“高大上”的建筑裝飾構件。他說:“人要一直往前走哩,住寬展了還想著住舒心哩。只要跟著政策走,這廠子再開十年沒啥麻達。”
宏鑫建材廠百米之外便是白楊村即將竣工的投資185萬元的易地搬遷項目,記者拍了拍站在身邊的村支書黃玉和的肩,對付寶珍打趣說:“你把書記哄高興,光村上就用你好多磚呢。”
聞此言,黃玉和趕忙擺手搖頭道:“我說了沒用,沒用!”他介紹說,村上有兩個小組,一個理財小組,一個監督小組,都是村民選出的代表,村上議事花錢都是代表議代表定,他們村干部就是召集一下人,跑一下腿。去年易地搬遷項目的買磚會就是兩個小組在磚廠開的。
白楊村易地搬遷項目對象是居住條件最艱苦的陳子溝等自然村的村民。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扶貧指揮部副主任焦存生介紹說,今年,全縣扶貧對象有個“三最村”概念,這“三最”分別是:自然條件最艱苦,基礎條件最落后,自力更生發展動力最不足。目前全縣通過進村入戶摸底調查,已確定了22個“三最村。”縣上將集中精力,聚集力量,整合資源,舉全縣之力合力攻堅,用一年的時間使陳子溝這樣的“三最村”率先實現精準脫貧。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李曉娟說,目前,幫扶工作隊正在積極幫助白楊村利用第六期世行貸款產業扶貧試點示范項目,計劃組建1個總投資280余萬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貧困戶和合作社緊密型利益機制,打造“合作社+農戶+市場(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增加村民經濟收入,力爭早日實現全面脫貧。2015年9月以來,白楊村利用精準扶貧政策,為30多戶貧困戶發放的用于發展養殖業的精準扶貧貸款也已經在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其他各項扶貧措施亦正在落實實施之中。
路過村民張寶生家的小賣鋪時,剛從外面參加完駕照考試的張寶生正在里屋睡午覺。張寶生媳婦說她家已經買了一輛7萬元的家用轎車,等掌柜的拿到駕駛證后,就再也不用騎摩托車或開拖拉機去取貨了。
駛離白楊村經過那兩排夾道而立的白楊樹時,記者想,再過幾年,一定會有更多白楊村人的私家車從這里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