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塞罕壩精神 創建美麗張家川
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搶抓甘肅省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把林業建設作為促進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予以高度重視,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行動,著力推進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切實提高了全縣重要區域、重點地段造林綠化的層次和水平,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雙增長,努力構筑我國北方堅實的生態安全屏障。
簡 介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隴山西麓、六盤山南延,東接陜西省隴縣,南鄰清水縣,西連秦安縣,北與平涼市莊浪、華亭縣相連,是隴東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張家川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差異較大,整體高寒陰濕,年平均氣溫7.5℃,無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204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整體特點是:夏短而不熱,冬長而嚴寒,雨熱同季,夏潤冬燥,春暖遲,秋涼早,晝夜溫差大,夏季無酷暑。
縣域林業資源比較豐富,屬關山林區,是甘肅省林區、林緣區縣之一,馬鹿、關山兩個國有林場轄區共有天然次生林41.09萬畝,占天水市天然次生林總面積的51%。
全力推進國土綠化

近年來,張家川縣依托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和地方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抓好重點區域綠化,著力提升森林質量。1999年-2017年,在全縣15個鄉鎮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268791.4畝。在此基礎上,2015年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10535畝。
五星梁一帶,原為牧場草地,海拔2350m~2560m,相對高差318m,年均氣溫3℃,地形起伏大,85%以上為坡地,春秋兩季風級較高,夏季短而不熱,冬長而嚴寒,晝夜溫差大,在該區域造林難度大。
剛開始造林存活率極低,經過多年實踐,林業技術人員探索出先讓綠色存活起來,在逐漸改善土壤、蓄積水分的基礎上,再營造復雜木本植被的生態修復技術,現在,該區域的綠化成效顯著,樹木郁郁蔥蔥。
2013年以來,該地區造林3.5萬余畝,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平安鄉趙安村、大麻子村、牛曲河村移民搬遷后,留下了大面積的荒蕪耕地,張家川縣關山林場的工人從2012年開始,在該地區開始造林,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所有荒蕪的耕地已經全部變成了林海,累計造林1.2萬余畝,落葉松、樺樹等優良樹種長勢喜人。在大面積造林的同時,堅持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在關山、馬鹿兩國有林場實施天保工程森林撫育6.2萬畝、封山育林28000畝。
2016年底,全縣林地總面積81.29萬畝,較2012年底增長2%,活立木蓄積量153.3萬立方米,較2012年底增長17.1%。其中,有林地42.31萬畝、疏林地0.53萬畝、灌木林地19.27萬畝、未成林造林地2.34萬畝、宜林地等其他林地16.84萬畝。
按權屬分,國有林地57.13萬畝(關山林場30萬畝、馬鹿林場27.13萬畝),集體(個人)林地24.1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22.96%,較2012年增長2.02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34.25%,較2012年增長0.36個百分點。縣域內有野生植物600余種,天然林區有國家一、二級,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雕、林麝、金錢豹、白臀鹿、秦嶺細鱗鮭、紅腹錦雞、青羊等50多種。
張家川縣兩國有林場林地總面積68.78萬畝(關山林場35.82萬畝,馬鹿林場32.96萬畝),有林地32.81萬畝,森林覆蓋率47.7%;疏林地0.53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0.8%;灌木林地14.22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21 %;未成林造林地2.33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3.3%;宜林地7.21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10%;非林地11.63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17%;森林蓄積量186.35萬立方米;全部為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
林果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深入推進林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林業產業產品結構,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產業建設,加強果農技能培訓,加快發展全縣果品產業和林下經濟建設。
一是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立足全縣實情,合理規劃,推動“龍頭+基地+農戶”、“龍頭+合作社+農戶”的林果產業經營模式,積極吸收社會資本,著力打造規模較大、經營水平較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優質果品示范基地,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2013年以來,完成果園建設31700畝,其中,蘋果26000畝、核桃9000畝、花椒4500畝、烏龍頭2200畝;建成果樹建園市級科學示范點四處,幫扶帶動群眾3萬余人,每年實現果品產值1.2億元。
二是抓好林下經濟建設。2011年底,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14.05萬畝集體林地全部劃分到農戶,林業部門積極引導,農民借助林地林木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游業。目前,引領農民組建合作經濟組織5個,家庭林場2個,林下種植2.45萬畝,林下養殖1.5萬只,森林旅游、農家樂8家,年產值3000萬元。
三是加強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下派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和林業生產一線,通過舉辦培訓班、田間地頭的現場指導等形式,加大林農群眾培訓。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廣殺蟲燈、果實套袋、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無公害農藥應用等技術,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印發宣傳資料2萬余份,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5期,培訓果農3700余人(次),病蟲害防治5.2萬畝,疏花疏果3.6萬畝,老果園改造0.1萬畝。
依靠林業助推精準扶貧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積極發揮林業作用,通過采取退耕還林脫貧一批、生態治理脫貧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綠色產業脫貧一批“五個一批”,把“增綠”與“增收”結合起來,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不斷加大投入,科學配置資源,以思想扶貧“拔窮根”,以產業扶貧“換窮業”,以基礎扶貧“變窮窩”,捂好生態補償“錢袋子”,不斷提高林果業助農增收的貢獻率。
(一)以思想扶貧為根,把干部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組織干部職工深入幫扶村組開展“送政策、送法律、走基層”宣講活動,廣泛宣傳中央、省、市、縣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政策,以及涉農法律法規和惠民政策,推動精準扶貧知識進村入戶,并做好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引導群眾把志氣強起來、干勁鼓起來、新風樹起來,讓貧困戶真心想脫貧、真心想致富。
(二)以產業扶貧為重,讓群眾生活富起來。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規模發展”的原則,張家川縣中部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東部大力發展林下種養和森林旅游業;加強以綠色產品標準為起點的林果產業標準化示范點建設,促使專業合作社、林場、專業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按照“龍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鼓勵貧困戶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積極試點發展油用牡丹、烏龍頭等新品種、新經濟林,提高綜合效益。
同時,搶抓“互聯網+”歷史性機遇,加快建設林果產業物流基地和電子商務交易中心,積極發展電商產業。每年林果產業產值大約1.2億元,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收入在3000萬左右。
(三)以生態補償為基,為群眾捂好“錢袋子”。有效對接上級政策,堅持把落實惠農政策融入脫貧幫扶工作,保護好生態公益林,足額兌現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補償基金。只要保護好全縣15.74萬畝集體和個人生態公益林,每年就可以給群眾兌現生態公益林補償基金153.2萬元,退耕還林每年給農戶兌現補助320萬元。
(四)以基礎扶貧為本,使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好起來。進行項目整合,統籌安排資金,打造宜居環境。下半年,張家川將整合項目資金291萬元,在龍山、恭門、張棉、川王、木河、馬關、梁山、馬鹿8個鄉鎮的19個貧困村中實施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大力推進綠色通道和美麗鄉村建設,堅持“保單、增雙、造小片”的原則,充分利用公路邊坡、邊溝,見縫插綠,提高綠化標準,一年內,綠化縣域主干道30公里,鄉村道路綠化300公里,做到路修到那里,綠化就跟到那里,同時,積極鼓勵貧困戶參與工程建設,增加勞務收入。
森林旅游資源豐富

百里關山風光大道。地處張家川縣關山林場轄區,2015年借助三峽能源風電項目在關山林區開通了百里關山風光大道,北起張棉鄉周家村,東至關山林場秦家塬工區,全長100余公里,屬關山景區中段,為關山林場草甸喬木交接地帶,核心景區是平安草原風景區和秦家塬風景區,涉及林地全部屬于關山林場。
云鳳山省級森林公園。地處張家川縣馬鹿林場轄區,在馬鹿鎮花園村和寺灣村之間,占地約8.7萬畝,西接馬鹿鄉,東接陜西隴縣,北接關山林場林區。
因其峻嶺挺拔,形似鳳首,故稱云鳳山。景區山巒迭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態,春來滿目生輝,夏日山花爛漫,秋天遍山紅葉,嚴冬玉林瓊枝。
這里景觀豐富,自然景觀有云鳳山、佛爺崖、太極八卦圖、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小麥積、石人峰、二郎神腳印石、拴馬樁等。涉及林地大部分屬于馬鹿林場管轄,少量涉及馬鹿鎮花園村和寺灣村集體林地。
近年來,張家川縣林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上級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張家川縣林業人將大力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激發聽從召喚、不負使命的責任擔當,砥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堅定信念,振奮艱苦奮斗、攻艱克難的意志品質,以忠誠使命為內核、以綠色發展為追求、以艱苦奮斗為底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今后,張家川將依托國家退耕還林、天保工程、三北工程、森林撫育、造林補貼試點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和項目,在兩國有林場重點實施工程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撫育和低產林改造項目。2016—2020年完成工程造林5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森林撫育7萬畝、低產林改造3萬畝。

在繼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公益林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區資源優勢,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種苗花卉、林下種養殖和森林旅游業發展,不斷拓展國有林場經營創收能力,增強林場發展后勁,提高職工生活水平。
在鞏固完善馬鹿林區云鳳山省級森林公園的基礎上,積極申報省級或國家級森林公園,利用市場機制,加快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努力創建一個天藍、山青、水綠的美麗張家川,讓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生態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