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新春來!回家、購年貨、寫春聯……近幾日,街上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一張張洋溢的笑臉,無不彰顯著又一個春節的到來,但在我們鳴響新春的爆竹時,一個活生生的現象卻正在我們身邊發生——
又一年的狗年春節將要到來。
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現象,作為我國傳統三大節日之一的春節,無疑要比端午節和中秋節更具有厚重博大的歷史積淀和情感聚合。已成為當代中國奇觀之一的年關時分經歷艱難的買票、擠車、長途跋涉,其意義也正在于此。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深刻而清晰地感受到,年味越來越淡了,甚至說我國整個傳統節日的味道越來越寡淡了,而與之相反的則是洋節日的一派繁華與火爆。
用去年一句時尚的話來講:洋節日正在PK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們的國粹
源于殷商時期祭神祭祖活動的春節,經由幾千年的歷史,至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稱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的集大成者,一點不為過。但從總體而言,春節基本意義可以歸結到這樣兩點:歲前驅邪除穢,歲后迎新納福。
春節期間,我國各地都有著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其中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如貼春聯、貼年畫、剪窗花、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據我市的一些老人們回憶說:在我們古城天水,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當日晚上,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待第一聲雞啼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多少年來,春節猶如一道奇麗的景象,讓神州大地從初一到十五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除春節外,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七夕節等等,都是我國傳統節日里綻放著迷人光芒的美麗時刻。它們經由歷史的傳承,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里幾近繞不過去的關鍵詞。其豐富的歷史傳說和深厚的文化意義,也一直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向往而存在著。在我國的古代詩詞里,關于這些傳統節日的傳說、風俗都有著大量記載。因此,這些傳統節日作為一種文化的尺度,從某種意義上度量著現代的文明生活,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少年的流傳,它們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里堪稱國粹的最為閃光的內容之一。
年味淡了,整個傳統節日的味道淡了
盡管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濃縮,也展示著一個民族的追求,但不可否認,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整體氛圍,與以往相比,已經淡了下來。
我市民俗專家李子偉先生對記者說,“年味的寡淡最歷害,也最令人傷心”。
李子偉介紹:原來,春節時有一整套比較有儀式感的內容,但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盡管像貼對聯吃餃子等這些都存在,但總體上,春節的儀式感正在逐漸消失。
在我市秦州區七里墩一家企業工作的王先生說:小時候家里窮,只有過年時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所以就早早地盼著年的到來,對春節充滿了渴望。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不像以前那樣渴望了。
因工作關系今年不能回東北老家過年的李先生坦言:盡管回不了老家過年,有些遺憾,但慢慢地還是習慣了。
在這個物質日益豐盈的年代,除了年味淡了之外,其它各種傳統節日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無法比擬了。天水師范學校講師白建平對記者說:“記得小時候過五月五,門口要掛柳梢,家里喝雄黃酒,手腕上還要掛五色線,我老家還有‘擺露水’的習俗,可現在這些都被人們忘了,想想,也挺遺憾的。”
作為我國傳統節日里最有詩意和最富有民間傳說的中秋節,與之相關的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傳說故事至今流傳,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寫下了關于中秋佳節的詩句,并且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現在的情況,顯然缺少了其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