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普遍認知是作為一種體現人類親情的方式而存在。就傳統而言,團圓是國人內心深處里不可抹去的期盼,也是各種傳統節日所彰顯的意義之一,但是,應該說,傳統節日還有著比這更寬泛的文化層面上的意義。
洋節日,來了
就在我們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年味淡了的同時,洋節日的紛紛進軍和異常火爆,無疑是一個事實。
這幾年,每逢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日時,幾乎全國各地的大小城市都會出現異常火爆的場面和景象。盡管,節日無國界,不論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節日,還是異軍突起的洋節日,作為一種民俗文化,都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這種大的前提下,國人在過洋節日的同時,也增加了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甚至說對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不無益處。但是,在洋節日紛紛進軍、我國傳統節日受到挑戰的今天,如何來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已經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而存在。
記者了解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生的群體,已經開始相信圣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肯德基里過生日了。他們不知道長命鎖,沒見過八仙桌,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的腦海和記憶里越來越少了。市六中初二的一位同學對記者坦言:“我更喜歡西方節日中的那份輕松自由和快樂的氣氛。像春節這些節日,盡管有濃濃的親情,但太正式,對我們來說沒有詼諧和樂趣,不好玩。”
不可否認,傳統節日對孩子們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們而言,他們所獲得的樂趣越來越少。有專家認為,這是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簡單理解所造成的,也是不了解西方文化內涵而盲目接受西方文化的結果。例如“情人節”,中國也有這樣的節日——“七夕”,但其內涵并不是人人知曉的。
珍愛我們的傳統節日
如果說年味淡了、整個傳統節日在傳統和現代的撞擊中正在經歷著一份難以言說的沉痛的話,那么,鄰邦韓國將“端午祭”向聯合國申報文化遺產的行動,幾乎是給我們敲響了一次警鐘。令國人嘩然且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這一消息,引起了人們對傳統節日命運的關注和擔憂。當然,我們更應該反躬自問一下,這些年來,在日益“文明”的現代生活里,我們有意無意地丟失了多少傳統呢?
顯然,作為我國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傳統節日,應該而且必須得到保護。
首先,要考慮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加以新的創造。我國有關民俗專家認為,傳統節日的淡化和洋節日的興盛與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大相關,時下的生活天天都有雞鴨魚肉,每天都“像過年一樣”,誰還會饞年夜飯?一年四季都能買到五花八門的粽子,何必非要等著在端午節那天湊熱鬧?誠然,飲食是傳統節慶的一部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傳統節日也應該多多少少增加一些與時俱進的東西,這也就需要進行一些富有文化意義的再創造。
其次,作為政府,也要重視傳統節日。有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曾經建言,在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里,如端午節和中秋節,應該考慮放假,其目的也是要達到重視傳統節日。盡管這是操作性極難的聲音,但也為重視傳統節日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可能。
第三,要加大傳統節日文化意義的宣傳。有調查表明,國人對傳統節日的淡漠以及盲目接受推崇西方的洋節,并非人們的價值取向有了本質的變化,而是我國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渲染上有失偏頗。事實上,時下有不少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但他們對其文化內涵也是不甚了解。因此,作為文化工作者,更應該把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多加宣傳。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記憶。
試想,如果我們在怠慢著它們的同時去欣然接受紛沓而至的洋節日,那么,春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節日必然會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并將成為永遠的記憶。到那時候,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些節日,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