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市上積極實施好藉河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天河新城建設、藉河南片集中供熱、城區自來水管網改造、天水郡大橋建設、雙橋大橋建設等重點項目。啟動實施天水會展中心、天水體育館、天水老年活動中心、天水博物館、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中心等完善城市功能的項目。組織實施好中心廣場改造、飛將廣場建設、秦州垃圾處理廠建設、智能化控制節能路燈建設等市政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加快實施王家半坡區域滑坡治理、羅玉溝山洪災害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到“十一五”末,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大幅度提高。
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繼續堅持規劃先行、產業支撐、突出特色、全面推進的原則,基本完成9個建制鎮的小城鎮建設,啟動實施6個鄉的城鎮建設規劃,培育和發展交通樞紐型、產業聚集型、生態旅游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市場帶動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充分發揮小城鎮聚集產業、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小城鎮建設推動加工業發展,做到產業興鎮;以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到以農穩鎮;以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市場建設,做到以商活鎮。
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堅持長效管理與集中整治相結合,專業管理與社會化管理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加大綜合執法力度,突出城中村的整治,抓好城鄉結合部的管理,從嚴治理亂搭亂建,嚴格實行違章建設責任追究制。抓好西十里、暖和灣至皂郊等城市拓展區的規劃管理,為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奠定基礎。堅持實施大環衛管理模式,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規范執法行為,明確管理責任,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強化對水、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管理,鞏固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和天然林保護成果。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強化土地規劃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大工業“三廢”污染防治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推廣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 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環保型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六、堅持統籌兼顧,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快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堅持科教興區戰略,以引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創新為重點,充分發揮區域內科技人才相對集中的優勢,積極爭取科技項目,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完善和落實知識、技術和管理等參與分配的政策,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社會氛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積極吸引高新技術、支柱產業、重大項目、新興行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到位、人盡其才的人才市場體系。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增加教育投入,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全部由財政負擔。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鞏固強化基礎教育,加快發展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鼓勵多種形式的民間辦學,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目標,逐步擴大高中階段辦學規模。進一步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全面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和部分C級危房。堅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繼續教育工程,全面深化教育管理體制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