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2月16日天水市秦州區
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秦州區人民政府區長 安 永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完成情況與“十一五”發展規劃及2006年的政府工作。同時,將區人民政府制定的《天水市秦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提請大會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十五”工作簡要回顧
“十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全面或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主要預期目標,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十一五”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五”末,全區生產總值達到47.76億元,年均增長14.1%,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8.3個百分點,高于全市3.1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449元,較“九五”末增長87.3%,年均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3.79億元,年均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22.11億元,年均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1.86億元,年均增長18%。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92億元,較“九五”末增長49.7%,年均增長8.4%;財政支出3.834億元,是“九五”末的2.54倍。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認真落實發展抓項目的戰略舉措,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投資重點,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科教文衛等領域啟動實施了一批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影響的大項目。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招商引資活動,簽約各類招商引資項目216項,到位資金13.79億元,建成項目179項。“十五”期間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6億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糧食穩定增產,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林果、畜牧等傳統產業鞏固提高,食用菌、蘆筍等新型產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總數達到46家,其中國家級命名1家,省級命名2家,市級命名6家。農產品認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投資2100多萬元的20個整村推進產業扶貧開發項目進展良好。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城市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堅持實施“工業強區”和“三產富區”戰略,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累計投入技改資金4.8億元,完成企業技改69項。加快工業示范區建設步伐,東十里工業示范區初具規模,暖和灣工業示范區起步良好。深入實施“123”工程,培育壯大了一批優勢骨干企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十五”末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1.97億元,年均增長12.3 %。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2億元,年均增長17%。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全區從事第三產業經營的單位和網點達到9000家,從業人員達到4.9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1.25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44.5%,2005年被評為全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縣區。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完成了區屬69戶企業的改制。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全面落實農業稅免征政策,完成了鄉鎮和村組撤并,農民負擔大幅減輕。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啟動了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取消、轉移行政審批事項120項,減幅達到29 %,一些體制性障礙逐步得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