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心聲 尋找中華龍的“根”
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周宜興走上大會發言席,作了題為《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掘并研究龍文化的根》的專題發言,以全新的視角對中華文明尤其“龍”文化的形成過程及研究方法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闡釋。
周宜興委員說:“全世界的華人都自豪地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自有可記載的歷史時期起,‘龍’在中華各個民族中傳承了三四千年。但時至今日,關于‘龍’文化的根源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和發展的?還沒有一個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界定和令中國乃至世界信服的說法。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資源開發中的一大遺憾。”
“2006年,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發布了《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早在8000 —5000年前,秦安大地灣就存在著我國新石器時期的一個相當豐厚、相當進步的文明———大地灣文化。那么,創造大地灣文明的歷史代表人物是誰?這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終要回答的問題。”
周宜興委員說,幾千年來,我國一直流傳著肇始中華文明的第一人是太昊伏羲氏。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里,供奉著從三皇五帝到清朝乾隆帝為止的188位中國的帝王,太昊伏羲被尊為188位帝王之首。據典籍記載,伏羲早于炎帝、黃帝約2000年或者更早,是“代隧人氏繼天而王”的。這樣算來,伏羲是在8000 —7000年前或者更早的一個歷史時期,黃河上游遠古先賢的代表人物。這個時期,正是大地灣文化誕生并繁榮發展的時期。“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誕生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在時間上相互重疊。更加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們在空間上也是相重疊的。伏羲誕生在古成紀,成長在古成紀,而大地灣原始遺址也產生在古成紀。這種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重疊不是巧合,而是歷史事實,它預示著傳說中的“伏羲文明”與地下發掘出的“大地灣文明”,可能是同一個歷史文明的兩種不同表象與形態。現在,它非凡地在21世紀顯現了出來。這一文化遺址的發掘,有可能把我國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礎上再向前推進3000年左右。
周宜興委員說:“伏羲是父系社會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以古成紀為中心的眾多原始部落共同組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其所創的10多項文明中,有一項是‘立九部,設六佐,初創社會’,《三皇本紀》中說伏羲‘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就是說,伏羲所立九部都以龍師命名,每個龍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龍圖騰。顯而易見,中國的龍文化是由伏羲開創的。”
“這就需要我們把文字記載的史料、考古發掘的史料和保存在民間的傳說史料三者并重使用,相互補充佐證。”周宜興委員說,“對伏羲所在歷史時期的歷史研究,應當把著力點放在以伏羲為代表的先賢們創造遠古文化這一核心上,挖掘并認知伏羲文化的豐富思想與精神內涵。我想,這必將對中國文化傳承產生重大影響。”(本報北京3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