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提議縮小分母
———省扶貧辦副主任張森就“雨露計劃”和“兩后生”培訓工作答本報記者問
記者:請您說說為什么要實施“雨露計劃”和“兩后生”培訓工作?
張森: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扶貧開發的一項長遠之舉,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談到農業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問題時提出,要努力擴大分子,縮小分母,就是要通過培訓、轉移和減少農民。省扶貧辦組織實施的“雨露計劃”和“兩后生”計劃,就是開發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落實總書記“縮小分母”工作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工程,加快脫貧步伐,實現城鄉和諧的重大部署,是培養現代化農民、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
記者:“雨露計劃”和“兩后生”培訓工作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張森:“雨露計劃”是相對于“陽光計劃”而提出的,取雨露滋潤,禾苗茁壯成長之意。重點是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使其掌握一技之長,從而達到穩定的轉移就業。我省的“雨露計劃”是從去年開始逐步組織實施的,已經得到了貧困地區勞動力的普遍歡迎。“兩后生”,是指初中畢業沒有考上高中,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貧困家庭中的富余勞動力。對這一部分人,通過中長期培訓,使他們從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從農村走向城市。
記者:我省貧困地區富余勞動力數量如何?勞動力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張森:我省貧困人口中有富余勞動力200多萬人,每年新增5萬人左右,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到19%,相當一部分勞動力難以適應用工單位的要求,難以進入城鎮企業穩定就業。已輸出的勞動力大部分游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返鄉、返貧的可能性很大。具體表現為“三多三少”,即自發性、分散性輸出的多,有組織的少;從事體力型、低收入性務工的多,技能型、高收入的少;臨時性務工的多,穩定就業轉移的少,“雨露計劃”和“兩后生”培訓工作就是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
記者:技能培訓工作有什么具體要求?
張森:“雨露計劃”的具體要求是,通過培訓,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單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比例達到90%,實現轉移就業的比例達到90%。其中,穩定就業的比例達到80%,年均工資性收入達到5000元。“兩后生”培訓的要求則偏高一點,受訓人員經考核合格后,具備學歷證和中級國家資格證,就業率達到100%,穩定率達到95%,真正做到“培訓一人,輸出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記者:貧困戶勞動力如何才能得到培訓的機會?
張森:我們采取了比較合理的招生辦法,具體來說,就是在充分動員的基礎上,采取戶申請、村證明、鄉審核,學校招考、縣扶貧辦和有關部門審定的辦法,以縣為單位統一組織招收。對招收學員的學費按照規定,用財政扶貧資金給予適當補助。一般每個學生補助300元,可根據工種和時間適當調整。“兩后生”高一點,第一年補助1500元,第二年補助1000元,實際上等于基本免除了學費。
記者:培訓后能保證就業嗎?
張森:我們組織的培訓都是訂單培訓,先聯系用工單位,再組織招生培訓。定向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全過程服務。
記者:培訓就業后的收入如何?
張森:根據我本人的調查,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打工月工資在500元左右,培訓半年的在800元以上,培訓一年的在1000元以上,培訓兩年以上拿到中級證書的在1500元以上。一個學員培訓一年需學費2000元左右,生活費1500元左右,就業后月工資按1000元計,除去生活費外半年可收回成本,而且終生受益。一年以后每個受訓者每年可給家里寄回4000元左右,可以使一個四口之家純收入人均在1000元,從而達到穩定解決貧困的目的。如果與當地其他扶貧投資效果比較,效益也是明顯的。根據財政部農業司有關計算,1998年-2001年,每萬元扶貧資金可扶持1.34個貧困人口,如果培訓一人按2000元計算,每萬元扶貧資金可扶持5人。
記者:扶貧部門在技能培訓中重點抓了哪些工作?
張森:我們抓的工作可用四句話概括:認定基地、探索思路、完善辦法、典型示范。比如目前我們已認定了101個培訓基地,制定《貧困戶家庭“兩后生”技能培訓計劃試點辦法》、《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拿出了“1+1”培訓,即第一年上學,第二年實踐加打工;半工半讀、異地培訓異地就業等形式。
記者: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對會寧的教育移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覺得你們實施的“兩后生”培訓也是一種教育移民,在這方面您還有什么想法嗎?
張森: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會寧縣通過考大學實現了4萬多人的教育移民帶動了4萬個家庭脫貧。在扶貧工作中我們一直重視移民,但傳統的移民都是逐水草而移,離鄉不離土。近兩年來我們在移民工作中主要提出了教育移民即技能培訓,工業移民即大企業招工并轉戶口;城市移民即將貧困農民遷到城市并對勞動力在城市安排一些合適的就業崗位,白銀區已在這方面開始試點。拓寬了移民的路子,加快了脫貧的步伐,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