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動甘肅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 勵小捷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五大首次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提,并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大命題,并對文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黨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鼓舞人心的號召,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全面部署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七大報告之所以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首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直接影響到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主要因素,是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的關鍵所在,是形成全社會共同理想和統一價值觀的核心,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根基。其次,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相對于硬實力,雖然是無法量化和測量的,但是在當代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卻產生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軟實力所包括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以及國際信譽、外交質量等諸要素,在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有著巨大的作用。在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加緊向我滲透,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的情況下,加強文化建設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維護我國文化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趨旺盛,但是與人們求知、求美、求樂的需求相比,我們目前的文化設施建設、精神產品生產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都還很難滿足這種需求。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文化建設還是一條短腿、一個弱項,必須推動其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先進文化發展在思想認識上達到了新境界,體現了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自覺,這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治保障;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既大大增強了國家的財力,又使人民群眾增加文化消費成為可能,這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物質基礎;國家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積極探索,文化管理的不斷規范和加強,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體制機制保證。
十七大報告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四個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這四項任務,涉及到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涉及到思想道德建設,涉及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到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內容十分全面,重點十分突出,要求十分明確。報告在這一部分還出現了一些首次使用的新提法,比如“文化軟實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在黨的文件中都是首次使用,把以往“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擴充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這四德,把“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還比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加強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也是十七大提出的新觀點和新要求。報告所提的四項內容,既是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也反映了中國特色文化的本質特征,概括起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是和諧的、民族的、創新的文化,與十六大報告概括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相比較,十七大報告更加突出了和諧文化和改革創新的內容。和諧文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包容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發展先進文化,吸收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改革創新就是在時代的高起點上不斷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