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工程解讀之三 弘揚敦煌文化 建設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
甘肅日報記者 李滿福
河西走廊,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展示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文化生態走廊,同時也是我國西部發展潛力巨大的旅游文化和體育文化走廊。
長期研究敦煌文化的西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并成說,以敦煌文化為核心,建設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有資源優勢、品牌優勢,發展條件相對成熟,前景一片光明。
在河西走廊這條綿延千余公里的狹長廊道上,文脈浩蕩,源遠流長,聚集著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5個地級市和一批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祁連雪峰、茫茫戈壁和浩瀚沙漠,造就了河西走廊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這里歷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莫高窟,在世界文化、藝術和宗教史上享有無與倫比的盛譽,敦煌學歷百年風雨而成國際顯學;“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是最能代表長城文化的歷史古跡;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西夏碑,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見證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白塔寺,張掖大佛寺等等,久負盛名。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悲壯的革命歷史資源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是河西走廊充滿活力、美麗亙古的源泉。
我省提出建設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就是要圍繞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石窟文化、簡牘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邊塞軍旅文化以及現代工業和科技文化等,以促進文化生態發展、保護文化形態多樣性為重點,形成集遺產保護、景觀旅游、產業發展、產品交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園區。
甘肅農業大學賀有利教授認為,河西走廊的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毀損、變異,將是人類文明的損失。在建設過程中,要實施綜合開發,整體推進戰略,以高品質的文化產業,引領和推動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昔日河西走廊,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通道;今日河西走廊,依然是中國旅游精品線路之一和世界了解甘肅的重要窗口。香港大學著名音樂人陳永華先生說,他從河西走廊找到了文化歸屬感。借助“敦煌”題材開發的各類文化產品,包括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等,源源不斷,香飄四海;在河西走廊“上演”的各類節會賽事,包括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鐵人三項洲際賽、沙灘排球邀請賽、濕地露營大會等等,已經成為甘肅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新名片;把敦煌打造成國家級文化產業名城的規劃已經出臺,河西地區農村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一批批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輻射帶動強的項目正在這里生根發芽。
李并成教授認為,敦煌文化本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從敦煌文化中恢復、挖掘敦煌書法文化、西涼文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傳統體育文化、佛教翻譯文化等,都有大文章可做,只要做起來,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顧善忠說,我省文化藝術研究資源庫中,一些重要子庫都在河西,要利用這個平臺,走好文化科技融合之路,通過“云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讓河西走廊的文化資源變成文化產業,更便捷地服務于游客,服務于社會,服務于藝術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