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文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訪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
甘肅日報記者 呂寶林
如何抓住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機遇,變我省文化資源優勢為文化產業優勢?3月14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就此接受記者采訪。
從資源到產業
連輯說,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但文化資源豐富。按照中央的總體部署,我們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就是要發揮資源優勢,把甘肅打造成為文化大省。甘肅文化資源豐富程度排在全國前五位,但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來看,還相對落后,與全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首先是要把寶貴的文化資源有效地保護好傳承好,在此基礎上,要使文化資源有序有度有選擇地轉化為經濟資源,產生經濟效益。
從藍圖到項目
如何才能實現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產業大省的轉變?
連輯強調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他說,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把中央關于批準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部署真正落到實處。今年1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復支持甘肅省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整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中央部署,吃透中央頂層設計的意圖和思想,切實增強執行力,增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增強文化大省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二是要把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各項部署項目化、工程化、可操作化、可評估化。國家批復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是一個宏觀的原則性的戰略部署。要把這個藍圖變為現實,就要看能不能把部署變成一項又一項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工程和項目,這就需要完成從宏觀向微觀的轉換,從原則到具體的轉換,從務虛到務實的轉換。要把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一帶三區十三板塊”的主要內容,變成可操作的專項方案,每一個專項方案都要有具體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要靠實名稱、設計、功能、效益評價、投資額度、管理者和責任人以及考核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把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三是要分類指導。文化建設可以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大類。文化事業發展的重點是抓好基層群眾所需的應當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具體可以歸納為“1551工程”,其中第一個“1”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第一個“5”指五大文化體系建設,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傳播體系、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優秀文藝作品生產創作供給服務體系和網絡文化服務體系等;第二個“5”指五大惠民工程,包括“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最后的“1”指要積極開展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可以概括為“6551”,其中的“6”指抓好六大文化產業類型,即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復合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第一個“5”指傳統優勢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印刷、廣播影視、演藝、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產業等;第二個“5”指現代新型文化產業,包括創意產業、會展產業、網絡多媒體產業等;最后的“1”指發展一個首位度高的核心產業,我們將把新聞出版發行印刷作為首位產業來培育。
從邊緣到中心
連輯說,過去提到文化建設,一般是指部門性的工作,現在要把它從相對邊緣的位置放到中心、全局和主戰場的高度。我們說,發展是硬道理,文化發展也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文化發展也是第一要務,要把文化建設由部門工作變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加強監督考核,獎優罰劣。
連輯說,只要思路措施對頭,甘肅文化建設完全可以實現跨越式超常規發展,文化大省的目標也會越來越近,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本報北京3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