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再造產業發展優勢
中共酒泉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沛文
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把推進技術創新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主導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是“十一五”時期,我們的重點目標。
一、大力推進傳統支柱產業技術創新。酒泉具有豐富的水土光熱、礦產和清潔能源等自然資源。我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狠抓項目建設,初步培育形成了棉花、制種、啤酒原料、草畜乳、葡萄、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和石油化工、礦產品加工、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輕工醫藥、建筑建材等工業主導產業,在增加收入、壯大財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發展實踐中,我們要把加快技術創新作為產業調整升級的主推力,積極推進鐵、釩、石棉、黃金等礦產資源深加工技術研發,加強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開發并完善適合我市礦產資源特點的采、選、冶新工藝,大力發展工業制成品。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新產品開發;大力開發風、水、光等清潔能源利用技術;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在節水材料、農業機械、石油機械制造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扶持;加強石化、建材、造紙、釀造、電力、礦產品加工等行業的資源利用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產出效益。
二、積極培育以企業為重點的技術創新主體。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表明,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經濟總量的增加主要取決于企業,而企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技術創新。提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必須加快創新主體建設,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一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主建立開放式研發機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在支持其加快項目實施的同時,繼續通過項目支持、政策激勵和經費扶持,鼓勵更多的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加快形成若干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三是積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大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交易市場、民間技術協會等技術創新服務機構,加快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共性技術開發平臺與公共實驗室、產品質量檢測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服務。
三、強化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酒泉的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資金、技術成果等要素匯聚酒泉,建立科技培養基地、產品中試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引進助推我市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成果,突破技術瓶頸,特別在風電建設中以市場引技術、以發電帶制造、以風機葉片和塔筒等大型部件制造為突破口,依托國內外先進技術,實現整機組裝,把酒泉建成以風電運營為依托的風電一體化風機設備制造基地;支持敦煌種業進一步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創新品牌的培育;推廣安西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立綜合科技示范基地的經驗,全面強化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轉化和普及,提高我市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同時,引導技術水平高、競爭實力強、發展前景好的本地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知名強勢企業“攀親結緣”,嫁接高新技術,減少自我技術積累成本和發展周期。進一步加強與境內和周邊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合作,整合區域技術資源,借助大中型企業豐富的人才和技術成果,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
四、建立完善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新機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必須打破傳統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建立完善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新機制。一是健全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現有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大力培養重點學科帶頭人和技術創新領軍人物,注重引進我市支柱產業發展急需的優秀拔尖人才。二是完善支持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建立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專項資金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通過政策激勵,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和企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加大科技獎勵力度,重獎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導向作用,確保財政科技經費預算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建立融資擔保體系和風險投資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投資技術創新項目,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民間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