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絲路國際文博會9月舉辦,甘肅敦煌吸引世界目光——
絲路古中心 文化新平臺
不用去敦煌的任何景點,李艷就能明顯感受到敦煌旅游的“熱度”。“最近每趟列車都加掛三節車廂,趟趟爆滿,至少得提前一星期才能買到票。”李艷是蘭州至敦煌Y667次列車的列車長,這趟被命名為“敦煌號”的品牌旅游列車,成為不少國內外游客感知敦煌的“第一站”。
數據印證了李艷的感受。7月后半月,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接待游客22萬人次,日均游客接待量達到1.3萬人次,8月10日更是突破2.5萬人次,創下景區接待游客的紀錄。進入7月以來,莫高窟景區為應對超大客流,在7月逢單日、8月逢雙日發售12000張應急參觀票,仍然供不應求。
遠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小城敦煌,今年的旅游為何格外火爆?敦煌市旅游局分析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位于絲綢之路文化交匯中心的敦煌日漸成為國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熱地,特別是隨著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日益臨近,大批游客、客商也齊聚敦煌。
“絲路文博會會址,非敦煌莫屬。”在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眼里,這是一張“國際通行證”。他借用著名學者季羨林的一句話來描述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地位:“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2014年12月,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被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5年1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定于2016年9月20日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今后每年舉辦一次,敦煌為永久會址。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專門以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文化平臺,文化部副部長丁偉認為,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舉辦將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文化力量,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民心相通是開展區域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丁偉表示,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就是為了通過文化交流凝聚共識,推動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發揮文化先行作用,更好推動政府間合作深入發展。
為“當好東道主、辦好文博會”,自2015年11月以來,甘肅動員各方力量,全力推進首屆絲綢之路文博會的籌備工作。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從敦煌市建設現場了解到,目前,文博會的場館和配套設施建設已基本竣工,敦煌機場新航站樓將在8月底投入使用。絲綢之路文化年展的國際展區、中國展區、甘肅展區和19個專題展的布展正在全面推進,來自世界各地和國內各省的8000多件展品絕大部分已收集到位。
為精準對接首屆絲綢之路文博會,蘭州鐵路局自7月1日起,加開了蘭州至敦煌Y701/4次、敦煌至嘉峪關Y703/2次暑期鐵路車次。目前,開往敦煌方向的旅客列車已達到10列。同時,甘肅正協調增加北京、烏魯木齊、蘭州、嘉峪關等城市至敦煌航線的航班密度。
“客人已不少、飯菜已籌足、客廳已打掃、車馬已備好。”王三運表示,辦好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實現“開門紅”,對文博會持續舉辦舉足輕重,“在確保‘開門紅’的同時,甘肅也要把今后幾年尤其是明年絲路文博會的舉辦結合起來,一起設計、一并統籌、一體推進。文博會不能只成為會期的文博會,更要成為‘不落幕’的文博會”。
(原載8月24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