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核桃 文縣茶 武都花椒滿天下
本報隴南訊(記者蒲振剛)盛夏時節,穿行在隴南大地,撲面而來的是郁郁蔥蔥的綠色和掛滿枝頭的碩果……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創新思維,該市傾力打造區域特色產業,現已形成數十條頗具規模的特色產業生產帶,特色產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已過四成。
隴南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為特色農林產品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十五”期間,該市把特色產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重點,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市縣兩級政府和農業、林業部門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依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分別遴選出核桃、花椒、蠶桑、茶葉等12個優勢品種,確立了“以縣為主,跨縣輻射”的發展戰略。
為了盡快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各地牢牢把握科技興“特”這一中心環節,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從良種引進、技術培訓、加工銷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特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計引進國內外名優特新品種450個,培育各類示范園區48處,并以此輻射帶動各縣區,其中康縣、成縣的核桃、蠶桑,禮縣、西和的蘋果,武都的花椒、油橄欖,徽縣的銀杏,康縣、文縣的茶葉均已成為享譽省內外的名牌產品,有的還為我省捧回了全國特色農產品的金獎。特色產業帶的興起,不僅使青山更綠,江水更清,生態環境更加和諧,而且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最新統計顯示,全市特色產品面積已達到464萬畝,年產值近20億元;80萬農民依靠特色產業脫貧致富,2/3的鄉鎮的特色產品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