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這里風光兼南北之美,氣候無寒暑之虞,山川靈秀,陵谷藏珍,聞名中外的漢代摩崖石刻《西狹頌》,就位于該縣城西13公里處的魚竅峽天井山下。
5月27日,記者沿著風光迷人的西狹跋涉約40多分鐘后,在兩岸峭壁如削、樹木森郁的山水拐彎處,看到有一依崖而建的飛檐突兀碑亭,黃琉璃瓦頂,朱紅柱子,石刻前修有鐵柵欄和水泥圍欄。記者手扶鐵索攀上碑亭,迫不及待地跑到與山石融為一體的摩崖石刻前,手撫石崖駐足凝視,終于親眼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一代名碑《西狹頌》。
《西狹頌》刻于東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171年),距今1835年,其正式名稱應為《惠安西表》。摩崖正文陰刻20行385字,主要記述時任武都太守的李翕出身、家世、德行,不避險阻修筑西狹棧道的過程,以及對其廣行德政、施惠于民功績的頌揚,是一篇有極高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史料。
前人評漢碑“無一不佳”,而今留傳下來的漢碑中,《西狹頌》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稱“漢三頌”(即陜西漢中的《石門頌》、陜西略陽的《閣頌》、我省成縣的《西狹頌》)中,唯獨《西狹頌》歷經近2000年的風雨滄桑,仍原地原貌、一字不缺地完好保留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僅此就彌足珍貴。
《西狹頌》是隸書極度成熟時期的產物,在書法藝術上成就極高,久享盛名。除題額“惠安西表”四字用小篆書寫外,其余文字全用隸書寫成。筆法茂密雄偉,書體方正虛和,運筆古樸遒麗,全碑氣韻貫通,錯落有致,風格高古、雄健、雍容大度,有博大真人氣象。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書畫篆刻實用辭典》稱其“書法精整寬博、氣勢宏大,在漢碑中實不多見”。《西狹頌》自宋代曾鞏首次著錄于《南豐集》中起,遂陸續引起歷代金石學家和藝術家的關注、評贊。清人方朔稱贊“寬博遒古”,徐樹鈞評說“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云中”,康有為評為“疏宕”,梁啟超贊為“雄邁靜穆,漢隸正則也”。當代學者評《西狹頌》為“天下隸書第一”,譽為“漢代山林書風的代表”;日本專家學者贊譽為“漢隸的正宗”“漢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書法家周俊杰評《西狹頌》的基本特征是豪放、博大,“驚嘆其雄邁、野逸中又有一種獨特的靜穆之氣。”什么樣的作品才算佳作?他以為,那就是能將許多藝術上對立的因素合乎法度地統一起來,如結體中的疏與密、正與側;用筆中的疾與澀、方與圓;用黑中的濃與淡、干與濕,以及上升到抽象美的審美層次中的正與奇、放與收、動與靜、豪放與秀媚、稚拙與雋逸、沉厚與靈動等等,一味地強調某一個方面,則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則書必將落入俗格。《西狹頌》之所以熠熠生輝、藝術魅力無比,就是因為它除保持了漢代博大氣象的特征外,又融進了許多藝術美的因素,從整體的格局、氣勢到具體的結體、用筆,都有其鮮明的個性。
《西狹頌》不僅以其氣韻高古的書法藝術工絕聞名于世,而且以其書法與雕刻合璧、頌文與圖畫并茂的石刻藝術形式美,在“漢三頌”乃至現存眾多歷代摩崖中獨具風采。《西狹頌》碑文語言樸實、文筆流暢,是一篇難得的東漢表頌體文章。碑文前以線描手法刻有“五瑞圖”:黃龍騰飛,白鹿長鳴,甘露降灑,嘉禾茁壯,木蓮駢枝。“五瑞圖”象征李翕主政期間,政通人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太平景象。整個摩崖書法奇絕,畫藝精湛,書法、雕刻、繪畫與碑文巧若天地之合,融為一體,十分恰切,是歷代摩崖石刻藝術中文圖并茂、珠聯璧合的佳篇杰作,堪稱藝術瑰寶。
《西狹頌》是歷史信息量極大的漢代實物資料,在這荒山峽谷里穿越了近兩千年的文化時空隧道,奇績般地呈現于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眼前,為何依然那么完美,依然那么風韻照人?究其原因,首先是選址很講究,摩崖地處峽谷,山勢險峻,人跡罕至,此碑刻于山陰凹進處,如天然石龕遮掩,既避開雨淋,又不被陽光照射,碑刻處石質堅硬,表面光滑平整;這里空氣濕潤,環境無污染,腐蝕少。其次,宋代以后這里棧道失修廢棄,沒有棧道,行人無法接近石壁高處的石刻,便減少了人為的損毀。還有,自從列為省上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加大了管護力度。
作為漢代文化經典的《西狹頌》,以其獨特的審美魅力和山林書風,成為一代代學者仰慕的人文景觀和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如今,來自國內外的訪古探蹤者絡繹不絕,日本每年都有一些書道人士跨越千山萬水,舟車勞頓,到成縣探賞漢隸真跡,尋訪藝術之源。尤其可喜的是,前不久甘肅西狹頌文化促進會宣告成立,這必將進一步弘揚西狹文化,促進《西狹頌》文化研究,喚起人們對藝術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