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欖隴南落戶記
這兩年,只要到隴南,就會有人說起那里的特色樹種油橄欖;只要走進市府所在地———武都區,就會在白龍江沿岸的川壩、山坡上看到郁郁蔥蔥的橄欖樹。或許,在欣賞這象征友誼的樹種時,你腦海中還會浮現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流行歌———《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悠遠的旋律好像展示給我們武都發展油橄欖產業過程中,一個曲折艱辛,但又充滿希望的道路。
白龍江畔橄欖綠
油橄欖是一種油用樹種,用其果實冷榨成的橄欖油被譽為“植物油的皇后”、“液體黃金”,傳說最早起源于希臘。
盡管油橄欖作為一種珍貴樹種,幾乎在人類起源時就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然而在中國,直到9世紀時才有關于油橄欖的記載。由于自然條件所限,真正引種成功,也不過40多年的歷史。
“解放前,一些外國傳教士和在歐洲的留學生把油橄欖帶到了中國,開始零星地在廣西、重慶等地引種,至于大面積引種,一直到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倡導下,才真正拉開了序幕。”武都區油橄欖中心主任王新民告訴記者。
這個說法在著名油橄欖專家徐瑋英所著《中國油橄欖》一書中可以得到佐證:“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到阿爾巴尼亞訪問途中,汽車幾小時穿行在綠色油橄欖林蔭大道上,神話般的常綠,濃郁特色景觀及其在經濟上的重要地位,給周恩來總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理詳細了解了一些情況后,決定在我國引種油橄欖。阿爾巴尼亞總理謝胡得知這一消息,決定送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一萬株油橄欖樹種,并派一只專船維羅娜號和兩名技術人員于1964年2月8日送到我國湛江港,隨即空運分發到8個省12個種植點試種……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也可以說是引種史上最大規模的引種。”書中還記載,1964年3月3日,周總理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場親手栽下了這批樹苗中的第一株油橄欖樹。
從此,中國的油橄欖浸透著周總理的關心和愛護,在我國農業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這個原來只適合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生長的珍貴物種,歷經40年風雨,如今已經在四川、陜西、隴南等省市區扎根落戶,繁衍生息。
事實上,隴南一直到1979年,才在宋平同志的關心下,開始引種油橄欖。
當時,宋平同志在甘肅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陜西漢中引種油橄欖非常成功。在他的直接關懷下,市林科所從漢中引進第一批油橄欖苗木6萬株,分別在武都、文縣、康縣等地的河谷、川壩及半山區進行栽植。
1988年,徐緯英教授考察全國油橄欖試驗栽植和確定適生區范圍時,發現油橄欖這個“舶來品”在國內好多地方表現不佳,試種失敗,卻在武都一枝獨秀,長勢良好、果實累累。由此他們組織專家多次深入隴南實地考察論證,確定武都白龍江沿岸1300米以下川壩河谷區及半山地帶為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
1998年,由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繪制的《世界油橄欖分布圖》上,第一次標上了中國的名字,甘肅隴南地區也被劃在分布區內。在我國油橄欖種植區中,我省隴南地區以其獨特的氣候條件,被劃分為一級適生區,在中國油橄欖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一地區油橄欖的產量,已經達到了地中海沿岸區的水平。
經過30多年的試種推廣,目前,隴南市油橄欖種植面積達14.17萬畝,其中,武都區油橄欖種植面積達12萬畝,3萬多畝進入掛果期,1.5萬多畝進入盛果期。今年,全區出產油橄欖鮮果1000噸,榨油150噸,產值達4500萬元。武都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油橄欖種植基地。
綠了荒山富了農民
冬日,站在武都區教場、佛淌溝、董家壩、將軍石等地的山梁上遠眺,滿眼的橄欖樹蒼翠欲滴、隨風搖曳,和染上金黃色的田野、山川形成鮮明對比。
“油橄欖改善了山區的生態,也讓我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武都農民都有這樣的感受。的確,武都通過發展油橄欖產業,吹響了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生活寬裕的號角,改寫了武都“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通過發展油橄欖,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變成了農民的“綠色銀行”。
“我家在荒山上種植的100多棵橄欖樹,今年收了3000公斤果子,拉到榨油廠,賣了21000元,還省了不少勞力……。”說起油橄欖的好處,石門鄉白楊壩村農民冶老四有說不完的話。
石門鄉鄉長趙建軍告訴記者,目前,全鄉有11個村種植油橄欖。1999年以來,累計發展油橄欖5589畝,其中退耕還林2440畝,荒山造林717畝,千家萬戶栽植2431畝。其中有2200畝已經掛果,畝均產量500公斤左右,產值880萬元,江南江北8000人,人均僅油橄欖產業收入110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65%。
地處半山地帶的三河鎮楊坪村,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約村上發展的最大因素,過去全村半山地帶的土地基本上沒有收成,使農戶失去信心,出現棄耕撂荒等現象,逢暴雨季節,水土流失嚴重,造成生態失衡。自從實施退耕還林發展油橄欖產業以來,使這片荒蕪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村上油橄欖種植示范戶楊勇忠告訴記者,以前他家收入主要靠做小生意,收入少還不穩定。自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油橄欖以來,經濟收入有了指望,并且非常穩定。他還扳起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油橄欖產業納入退耕還林,每年國家發放230元/畝的補助金,使家庭收入年增加1104元。自2003年開始,我家撫育的油橄欖逐漸掛果,2004年產鮮果200公斤左右,收入1600元,2005年產鮮果400公斤,收入3200元,2006年產鮮果500公斤,收入達4000元,今年鮮果產量達600公斤,收入達7800元。”
據武都區林業局局長劉小明介紹,近年來,武都區采取開發與發展民營企業相結合,鼓勵能人大戶租賃、承包、拍賣荒山荒坡及撂荒地種植油橄欖,推動了林業經濟體制的改革,加快了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進程。全區教場梁、佛淌溝、包家壩、梨營、羅家山等私營橄欖園已初具規模,種植面積大都超過1000畝。白龍江沿岸溝系山梁多位于中強度水土流失區,隨著油橄欖基地建設項目的全面實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大部分橄欖園開挖了反坡平臺,昔日的荒山禿嶺上,栽上常綠的油橄欖,間作了低桿作物,生態效益和治理效果日趨明顯。
政府百般呵護小果子茁壯成長
經過18年的生產實踐,武都油橄欖產業從育苗,栽培、技術、開發模式、產品開發利用及產量、品質、效益,都已受到原產地國家和國內同行的廣泛稱贊和關注。18年來,隴南各級政府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建基地、推科技、興龍頭、創品牌”的發展思路。采取國家、集體、能人大戶和千家萬戶一起上,以發展私有林經濟,治理荒山荒坡、退耕還林、地埂和“四旁”綠化及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加快了基地建設步伐。
隴南市領導班子對油橄欖的發展尤為重視,市委書記王義、市長郭玉虎多次到油橄欖種植基地及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并提出了“把特色產業做到最大化”,把武都油橄欖打造成中國人的油橄欖優勢品牌的戰略目標。
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武都區委、區政府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對有開發能力的油橄欖項目給予貼息貸款,對有開發熱情的農戶,通過統一規劃、統一調苗,統一實施栽植,檢查驗收核實后實行以獎代補的辦法,進行了大規模的地埂和退耕栽植油橄欖。同時,在育苗上推廣應用了ATP生根粉、吲哚丁酸和日光溫室,大大提高了扦插生根率;栽培管理上應用了地膜覆蓋、嫁接換優等實用技術;在澆灌上推行了雨水集流、節水灌溉等技術;在品種選擇上,通過嚴格的篩選制度,確定了佛奧、萊星、皮削利等13個品種為主栽品種;在此基礎上,武都區多次邀請中國林科院和意大利、希臘等國內外專家、教授到武都講學、開展技術培訓,全區還在白龍江沿岸12個鄉鎮分別成立了油橄欖技術服務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