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我做一個小小的點評,你們下面的人提的任何問題張老師會這么說,我已經說了交通不怎么樣,環境不怎么樣,治安不怎么樣,但是是宜居的,因為所有的東西是宜居的成本。我認為邏輯上講是很有意思的,但是顯然我們從老百姓的角度說,剛才我為什么說大連的宜居比北京高,一個是工作安全感比北京高,整個東北地區是最高的,然后華東地區,上海也會高一點,安全感也是非重要的。我們知道馬斯通的原理中間,安全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個問題下降或者是加大的話,我們這個宜居感是上升還是將呢?所以老百姓關注的關鍵的因素,這些問題都在加劇,都在增加,然后你說這都是一些成本的付出,但是我們得到的結論反而是宜居的?這個公式就顯得比較獨特。
【陸新之】我們再把機會給臺下的觀眾。
【觀眾】我問一下潘總,因為大家剛才都是從老百姓的基層的角度說的,我問一下潘總您當初來北京創業,是感受更多,還是選擇更多?
【潘石屹】我是從深圳到了海南島,到了海南島覺得景色確實非常漂亮,沙灘、藍天、仙人掌,我是1989年去的,到了1990年就沒有人了,完全成了荒島,當時10萬大軍下海南,都跑光了,沒有人了。我知道光是沙灘、藍天、仙人掌是沒有辦法生活下去的,因為我們生活和工作是分不開的,我們不是年紀大的人去養老,任何人的生活的地方都是他工作的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我們父親、爺爺這一輩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財富,需要我們自己創造,所以談居住和工作有很大的關系。我1992年來到北京以后,覺得這個城市里面盡管特別寒冷,有風沙,而且干燥,但是這個城市給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我有今天的成績,能夠在長安街上不斷的建房子,我感謝北京市。
第二輪是不是結束了。第三段是宜居樓盤是不是一個概念,這個問題不好,就不談了。下面一個是北京要打造宜居型的城市出路或者是建議在哪里,這個比較好一點。
【銀鵬】潘總為什么不談第三個問題。
【潘石屹】這個有點給房地產打廣告的嫌疑,大家可以結合在一起談。
【銀鵬】我們網上調查是56%的網友認為在房價壓力下很難做到宜居,31%的人認為宜居只是一個幌子,12%的認為樓盤在社區感到方面追求了宜居。
【張頤武】我們大家都宜居是不可能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通過社區的努力,現在的社區的文化很有問題,大家生氣很厲害,就是開發商、物業公司和業主之間,業主和業主之間,人和狗之間,人和貓之間,所有都是斗爭,這個怨恨的文化確實是不宜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大家一切都不痛快,大家心里面這么多的火,互聯網變成了一個大家每天在罵人的地方,這個非常可怕的,焦點網也是的,你看業主打成一團了。打成一團,我覺得這個恰恰是需要我們這個地方更宜居,這個不是北京的過錯,而是北京的人民現在需要改造自己,怎么改造自己?我覺得第一個是一個信任的文化,就是大家要信任,怎么信任,就是你不相信你的開發商,你不相信開發商是好人,但是你要相信他是有理性的人,他想賺錢,但是你不想被趕走,你基于這一點跟他談判,他是有理性的,他希望公司發展,他不是想騙你的,你不要他看成奸商。那么我們的開發商也不要把我們業主看成吊民,看成搗亂分子,我們大多數的業主是想好好住在一個地方的。所以,我們相信對方是有理性的,但是不是絕對的好人,這樣我們大家就可以談。第二個,我們需要一種文化,就是一種溝通的文化,現在大家都是想把對方弄的最失敗,自己贏到100%,這個時候是不可能了,我覺得是50%對50%,就是你說物業公司把物業費降到最第,我也愿意,比如說我的小區說降到5毛,這個好不好?可是你發現什么呢?你的服務就是五毛,或者說他就走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溝通的方式,我們經常習慣以前革命的方式,一定把他批倒批臭,找報紙投訴你,搞的一塌糊涂,我們物業公司也是好不客氣,我要把這個業主害死,你讓我一天不痛快,我讓你一輩子不痛快。這種情況就是我們中國人在學習公民的文化,這個要從社區開始。我經常看到那個小區拿著汽車就把門堵上了,這個好不好?這個對他來說很宜居,但是對所有人都不宜居了。所以,我覺得宜居就是說大家都不是徹底的宜居,而是互相之間相對的宜居,這個是最宜居的,如果有一個人徹底宜居的,其他的人都不宜居了。所以,我覺得大家能不能創造這種寬容的文化,這個是北京宜居的一個根本的元素。
【陸新之】張教授說的論點,除了論點之外,論據都是支持袁總了,這個很有意思。
【袁岳】我了張教授的因果關系比較獨特,這個很不容易,我們應該表示高度的敬意。我想關于這個觀點,我們說宜居,如果說宜居有一個指標體系的話,他有很多的指標體系是和樓盤有關系的,因為老百姓看宜居是和環境有關的,比如交通、環境,這個是潘總控制不了的,這也控制不了的。但是有兩個因素是和樓盤有關的,第一個就是居住小空間,另外一個是社區空間。從這兩個角度來說,其中個人空間的部分,居民自己可以控制的,你精裝修以后,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調整,買不同的東西充實到自己的家居空間里面。但是社區就不同,個體的工作有限,開發商也不善于管理社區關系,而現在的社區里面,對于新型的互相不認識的,從各個地方跑到一起居住的人群怎么建設一個和諧的社區關系,也沒有譜。所以,那個地方相對來說是一個空白。因此,我們現在說的這種宜居樓盤,很大程度上,如果僅僅從設計的樣子,或者是空間裝修的樣子,這樣我們比較有可能實現。但是在人際關系這個部分中間,實現的難度比較大。所以,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我認為提出宜居樓盤的說法是不合適的,這個有空間,但是不合適。原因是什么呢?宜居與否是住在這個地方人的感受,你房子都沒人住呢,東西還沒賣呢?就宣布這個地方是宜居樓盤,你住我這就宜居了,這個是忽悠的說法。比如說托福,你要考過了以后才算,你沒考之前,你說我就是這個檔次的,這個不是很合適。所以,所有我們說的宜居的感受都是居民的感受,因此這個樓盤你說硬件是宜居樓盤,這個不合適,我認為是人們在這里面居住以后整體的感受才應該叫做宜居社區,或者是宜居樓盤。
【陸新之】剛才聽您講這個社區關系里面,我覺得潘總比較有興趣,潘總不到上海投資,只做北京。剛才袁總也說了,你覺得上海宜居程度稍高一點,你覺得上海的社區關系跟北京的相比如何?因為張老師剛才也講了,一去上海,很多人歧視外地人,現在上海還有沒有這個情況,或者說這個情況嚴不嚴重,跟北京這塊怎么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