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亦純等在甘全國政協委員呼吁———
開發利用皇甫謐文化
“要加大力度保護開發皇甫謐文化,充分利用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省政協副主席黃亦純等委員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大聲呼吁,“國家文物局應將相關遺址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靈臺縣皇甫謐籍地建立皇甫謐紀念館”。
王智平委員介紹說,皇甫謐是我國歷史上集文、史、醫于一身的著名學者,特別是他的《針灸甲乙經》奠定了針灸學基礎,被稱為針灸學的鼻祖。現在,針灸醫術已經風靡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世界人民的推崇。現在,日本已經創辦了十幾所針灸大學,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所。
靈臺縣作為皇甫謐的出生地,有大量的遺存和遺跡,在獨店鎮張鰲坡村有其墓葬,該古墓最早的歷史記載可上溯到公元1085年的《元豐九域志》。同時,靈臺歷代縣志均有記載。靈臺縣朝那鎮社古村城里合作社有近一萬平方米的古朝那鎮遺址,三里村有皇甫謐的出生地皇甫灣,中臺鎮下河村有皇甫謐讀書臺。
黃亦純委員說:“近幾年,為了弘揚皇甫謐文化,平涼市做了大量的研究開發工作,名人效應產生的巨大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開始顯現。到目前,已經出現了幾十種研究資料,發表專題論文300多篇,并在朝那鎮雕塑了花崗巖皇甫謐站像,在縣城‘三賢祠’雕塑了皇甫謐坐姿像。皇甫謐醫院、皇甫謐制藥公司已經運行多年,其知名度和經濟效益得到社會認同。但是,受區域條件制約,對皇甫謐研究開發的力度遠遠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長期以來由于市、縣兩級財力緊缺,只能小打小鬧,皇甫謐資料收集、研究工作滯后、遺存遺跡的保護開發力度不大的問題日益突出。至今,全國唯一的皇甫謐古墓破爛不堪,無力維修,皇甫謐紀念館也未曾修建。其讀書臺、朝那古城、出生地皇甫灣至今也沒有保護開發和利用。”為此,黃亦純等委員聯名建議,全社會要共同重視,多方投資,搶修建設皇甫謐陵園,并盡快申請立項將“皇甫謐針灸術”列入國家乃至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進一步加大力度保護和開發皇甫謐文化資源。
本報記者茍保平(本報北京3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