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從張掖市有關會議上傳出了一個令老百姓交口贊譽的信息:地方財政將進一步增加對弱勢群體的資金投入,讓城鄉黎民百姓得到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實惠。干部群眾紛紛反映,依靠加快發展的豐碩成果,解決弱勢群體存在的現實問題,體現出了黨和政府關心群眾的真誠。
以重點建設項目為載體,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使張掖市財政收入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其中,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由2000年的2.93億元增加到了去年的3.26億元,年均遞增了14.07%,其增長速度高于生產總值的增長效度。這種質量與速度同步增長的新格局,既增強了對經濟建設的支持能力,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城鄉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比上年提高了10%,發放金額增長了22.64%,贏得了社會各方面的歡迎和贊揚。
張掖市黎民百姓通過身邊息息相關的事情,感觸到了財政增收釋放出的實惠。由財政扶持推行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已由山丹縣擴大到了甘州區和高臺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已占到總人數的90%以上,農民也可以報銷醫療費了;城鄉醫療救助全面啟動,僅去年就為1.3萬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326萬元。更讓老百姓高興的是地方財政多渠道籌措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扶持資金增加到了1573萬元,比上年增長了35.4%,使32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從生活困境中解脫了出來。
地方財政支出關注弱勢群體得益于財源建設,而財政增收的強勁態勢又歸功于蓬勃發展的項目建設。為了開發花草灘煤田,市財政出資近千萬元支付探礦單位的勘探費用,從省國土資源廳買回了采礦權,然后出讓給具有經濟、技術、信譽、品牌優勢的成都地奧集團開發經營,投資規模由原來的2億元擴大到了3.5億元。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財源建設,使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和農產品加工轉化項目建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以25%的增速持續發展,地方工業已成為引領全市經濟持續發展的火車頭,工商稅收已占到財政總收入的92.01%。
縣、鄉干部對財政實力的增強深有感觸,去年市級財政對縣、鄉財政的轉移支付補助總額增加到了15993萬元,比2004年凈增了2.49倍,進一步緩解了縣、鄉財政的困難。對農業這個“弱質”產業,在扶持農民改造6.1萬畝中低產田和4.2萬畝生態草場的同時,對農牧業生產實行了“零稅賦”,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資金比2004年增長了1.27倍。
與此同時,投資636萬元支持建設勞動力市場,增強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拓寬輸出轉移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使勞務輸出由過去的“散兵游勇”轉向了有組織、成建制的輸出轉移,就業務工由苦力型轉向了技能型,務工區域由西北地區延伸擴展到了東南經濟技術發達地區,輸出總人數增加到了31.5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近9億元。
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是手段,致富城鄉群眾是最終目的。張掖市在財政促進繁榮發展與保障供給的實踐中,正確處理了人民群眾眼前利益、切身利益與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的關系,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人民群眾對政府倡導的事情不僅理解,而且積極響應支持,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