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水縣按照“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的思路,以創建省級鄉村示范縣為統攬,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因村制宜、精準施策,繪就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和美鄉村嶄新畫卷。
突出鄉村特色,緊盯規劃編制。堅持規劃先行,根據村莊區位條件和發展趨勢,統籌考慮區域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因素,因地制宜確定村莊發展定位,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全縣除納入縣城總體規劃的9個村莊外,已完成120個發展類村莊規劃編制及27個其他類村莊規劃編制評審,紅堡鎮小泉村榮獲2021年甘肅省優秀村莊規劃案例。
突出基礎提升,緊盯項目建設。聚焦“村美院凈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目標,分層分類建設25個省、市、縣級鄉村建設示范村及和美鄉村創建,有序實施“八改”工程,加快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硬化村莊小巷道40村18.7萬平方米,實施農房抗震改造54戶、地災避險搬遷207戶,維修供水管網32.8公里,實施農村公路安防工程74公里,改造農村電網206.2公里,以點帶面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
突出發展優勢,緊盯產業培育。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做大做強食用菌和小麥育種,鞏固提升干鮮果和中藥材,穩步發展漢麻、小雜糧和草畜一體產業,不斷夯實鄉村振興基礎,金集鎮入列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健全完善“以獎代補”、“以效定補”激勵措施和“企業+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引導合作社、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種植菌棒2000萬棒,改造老舊果園4000畝,種植中藥材、蔬菜等經濟作物17.5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182萬頭只,帶動6萬余名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突出示范引領,緊盯鄉風涵養。健全黨組織領導的“五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總結完善黨建聯盟引領型、崇文重教引導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等8種鄉村治理模式,充分挖掘金集鎮城科村“紅九條”、賈川鄉梅江村大槐樹講壇、草川鋪鎮磨兒村“三類”人才引領治理、白沙鎮桑園村“四個群眾說了算”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創新開展系列鄉村文明實踐活動,評選“天水好人”7人、美麗庭院示范村18個示范戶180戶、“文明家庭”9戶、“孝老愛親”模范戶10戶。甘肅省廣播電視臺《鄉村新記事》欄目在紅堡鎮西城村錄制,全方位展現全縣和美鄉村建設成果。
突出宜居宜業,緊盯環境整治。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建設山門、馬堡、溫泉等5個村級污水處理站,敷設污水管網62公里,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6926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8%,行政村實現公廁全覆蓋,創建美麗庭院200戶。出臺《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制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獎懲辦法》,落實“門前三包”、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制度,建立責任化包干、常態化清潔、市場化運行、激勵懲戒、監督問效五項常態化工作機制,推動人居環境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