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萬物蔥郁。來到山門鎮高橋村木耳種植基地,放眼望去,大棚內,密密麻麻的木耳菌棒有序吊掛,如串串飽滿的果實。每一朵木耳都在濕潤的空氣中舒展著身姿,色澤黑亮,肉質厚實,輕輕一捏,富有彈性。來自吉林省白山市的技術員遲百林正在仔細查看木耳的長勢。“山門鎮氣候、資源環境適宜木耳生長,特別是這個地方水資源豐富、清澈,長出來的木耳干凈、肉厚有彈性,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在他的悉心指導下,菌棒上的木耳茁壯成長,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基地旁的晾曬場上,剛采摘下來的木耳被均勻攤開,在陽光的照耀下漸漸褪去水分,濃郁的菌香彌漫在空氣中。農戶們忙碌地翻曬著木耳,確保每一片都能充分干燥,鎖住鮮美。這些晾曬好的木耳,將被運往全國各地,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農戶薛娟娟穿梭于整齊排列的木耳大棚間,雙手熟練地采摘著肥厚的木耳,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木耳基地建到了家門口,我從建大棚的時候就在這里打零工,現在正是木耳采摘季,每天過來摘木耳,既能掙錢還不耽誤照顧家里,還能學習技術,日子越過越好了。”薛娟娟的話語,道出了周邊眾多村民的心聲。

山門鎮地處清水縣東部,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濕潤,晝夜溫差大,境內水資源豐富,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今年全鎮新建設施食用菌基地2處、地擺基地3處。目前,全鎮食用菌生產基地達11處,標準化種植大棚114座38260平方米,地擺基地3處20000平方米,木耳產業涉及全鎮14個行政村,完成掛棒210萬棒。
山門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馬馳宇說:“截至目前,全鎮木耳平均已采收3茬,累計產出干木耳10.8萬斤。按全年可采摘6-7茬測算,預計全年總產量將可達25.2萬斤,銷售收入756萬元。在運營模式上,我們持續推行‘大棚+地擺+庭院’生產模式和‘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經營機制,依托龍頭企業技術與運營優勢,為村集體發展產業提供技術指導,示范培訓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發展基地種植和庭院地擺模式,吸納400余名群眾參與木耳種植、管護、采摘晾曬等環節,人均務工增收2000元以上。”

山門鎮的木耳產業,只是清水縣食用菌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清水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食用菌種植模式。除了山門鎮的木耳,在全縣其他鄉鎮,香菇、平菇、滑子菇等各類食用菌也在茁壯成長。白沙鎮、王河鎮、新城鄉等地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內,農戶正忙碌地采摘著成熟的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為群眾開辟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目前,全縣搭建木耳種植大棚2600多座,打造食用菌產業園標準化生產基地40個、木耳菌棒標準化生產和養菌車間1個,建成總庫容1.8萬噸的食用菌冷藏庫18座,年掛棒2000萬棒,總產值突破2億元,實現了園區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圍繞精深加工,相繼開發出了木耳榨菜、木耳掛面等產品。小小食用菌,正源源不斷地釋放出鄉村振興的大“蘑”力,撐起群眾的“致富傘”,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