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秦州區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型商業業態,加強商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商貿流通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 2010年,該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2.9億元,同比增長21%。

消費需求穩步增長,發展速度逐年提高。近年來,該區商貿流通企業采取各種措施,不斷開拓市場,取得了明顯成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家和省、市、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使社會消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國家實施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以來,該區已備案登記銷售網點39家,截至8月18日,家電下鄉產品累計銷售42184臺,銷售額9095.78 萬元,補貼36324臺,兌付補貼926萬元;家電以舊換新累計銷售9781臺,銷售額3818萬元,補貼2628臺,兌付補貼80萬元。

市場建設突飛猛進,帶動作用初步顯現。以蔬菜、果品、大肉、牛羊肉等農副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專業和批發交易市場在數量和軟硬件建設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提高,市場的龍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七里墩建材市場、森美家具市場、宇新舊貨交易市場、信合物流中心、銀通汽車貿易中心以及東升摩托車市場等一批大型專業化市場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并在隴東南地區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鄉鎮集貿市場的改造工程該面展開,現已完成了關子、平南、小天水、娘娘壩、牡丹、秦嶺、西口等鄉鎮的農貿市場改造工程。截至目前,該區共有各類市場68個。其中區辦專業市場5個,農貿市場38個,社區綜合市場19個,其他市場6個,大型物流配送中心2處,新建屠宰場2處,豆制品加工基地1處。2010年市場交易額達到28億元,其中年交易額超億元的市場有5個。
銷售網絡基本形成,連鎖經營覆蓋城鄉。遍及該區16個鄉鎮的煙草、藥材、石油、碘鹽、農資、糧食、煤炭等行業經營網絡逐漸完善,為市場繁榮穩定、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以日用消費品進村社、生產資料進鄉鎮、農副產品進市場為核心的“三進工程”效果顯著,方便了農民就近購買“貨真、價廉、便利、放心”的日用消費品、生產資料;加快“農超對接”進程,投資600萬元在藉濱市場、南明路、皇城路建設菜籃子超市3個;在天河小區、天北小區、自由路、雙橋路建設社區菜店4個,建設300平方米的該封閉無公害蔬菜分揀、加工、檢測、配送中心,配備保鮮配送專用車3輛,促進了農副產品銷售。“萬村千鄉”工程進展順利,已建成標準農家店137個。

新型業態發展迅速,商務環境顯著改善。截至2010年底,該區較大超市達到14家,各類連鎖、加盟、特許經營店103家,直銷店25家,石油、鋼材、煤炭、汽車等大宗產品基本實現該額代理,食品、品牌服裝、汽車、餐飲、通訊器材、電子產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落戶我區。該區44個社區商業網點基本形成,典當、拍賣、家政、金融、企業管理、法律服務、會計咨詢等其他服務業競相發展,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行業管理該面深入,市場秩序逐步好轉。幾年來,該區進一步加強生豬及牛羊屠宰銷售監管工作,確保了肉品質量;嚴格典當、拍賣、直銷企業管理,監督企業經營行為,杜絕了違法違規現象。積極做好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的備案登記工作。組織成品油經營企業資格審查,積極推進酒類流通企業備案和隨附單工作。嚴格生活必需品儲備管理監督。深入推進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突出食品、藥品、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商業欺詐和非法傳銷行為,嚴肅查處各類制假售假案件,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民營企業占據優勢。近年來,該區加大國有和集體商業企業改革改制力度,通過兼并、出售、破產、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積極穩妥地推進了國有、集體資本的有序退出。同時,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商貿流通多元投資格局更加鮮明。民營企業以其運作靈活的特點,逐漸成為商貿流通服務業的主體,在該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民營企業所占比例已超過70%。
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已成為帶動該區商貿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該區現有規模以上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六家,分別是天水百貨大樓有限責任公司、天水商廈股份有限公司、天水金龍大廈、天水蘭天城市廣場、天水民生購物中心、寶商家美佳連鎖超市,年營業額近六億元,占該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已成為該區商貿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物流業發展迅速。該區有較大規模的物流企業兩家,信合物流中心和岷山貨運物流,西十里物流園區尚在建設中。正在運營的幾家物流企業效益較好,年貨物吞吐量3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