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水距西部最佳宜居環境城市目標的差距。
與最佳宜居環境城市所必須具備的指標對照,差距如下:

(二)與全國環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對照:
全國環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分為基本條件、社會經濟、環境質量、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五大類、28項,目前,達到創模考核指標的有12項,占42.86%。接近考核指標的有5項,占17.85%,差距較大的11項,占39.29%。
1、達到考核指標的項目
(1)經濟持續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指考核前3年平均值)。2001年—2004年全市平均增長率為10.48%,高于全國平均增長9%的水平。
(2)人口出生率低于國家計劃指標(指年內城市出生人數 與同期平均人數之比)。 2004年人口出生率為11.92‰,低于國家計劃指標。
(3)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大于96%。東西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高于國家96%的指標。
(4)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低于60分貝。 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多年保持在56.1左右,符合低于60分貝要求。
(5)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低于70分貝。交通干線噪聲個別時段和部分路段雖有超標現象,但平均值基本保持在69.3分貝左右,符合低于70分貝的要求。
(6)城市集中供熱率大于30%。集中供熱率自2001年起呈逐年增長趨勢,2004年底已達到33.73%。
(7)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大于70%,并無危險廢物排放。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2003年為6.77萬噸,綜合利用量為6.60 萬噸,處置量為0.04萬噸,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為98.08%,大于70%的要求。
(8)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大于90%。煙塵控制區覆蓋率自2002年起,一直保持在100%,大于90%的要求。
(9)城市環境管理目標責任制及創模規劃責任落實到位,制定規劃并分解落實。此項要求在創建初期完全可以做到。
(10)公眾對城市環境的滿意率大于80%。2003年底省政府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組對市民的調查結果表明,市民對城市環境滿意率在90%以上,符合大于80%的要求。
(11)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分別大于60%。中小學校普遍開展了環境教育課程,特別是“綠色學校”創建活動開展以來,環境教育在各學校得到了較好落實,符合大于60%的要求。
(12)總量控制計劃按期完成。每年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指標,分解到各縣區和重點企業,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納入了全市總體規劃,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均控制在省下達計劃指標內,符合按期完成要求。
2、接近考核指標的項目
(1)環境保護投資指數大于1.5%。 2002年, 環境保護投資指數為0.92,2003年底為0.77%, 2004年達到1.63億元, 占GDP 1.34%。
(2)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大于5%。該指標是指城市地區(含所轄縣及縣級市)所擁有的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的總面積占城市地區國土面積的百分比。目前,共有各類保護區和森林公園13處,總面積336.36平方公里, 占城市總面積的2.35%。.可根據情況,逐年命名一批符合標準的市級或縣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可以達到5%以上的要求。
(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大于60%(2005年1月1日起執行70%的標準,西部城市推遲兩年執行)。秦州區污水處理廠預計年底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日處理生活污水6.3萬噸,占秦州區生活污水排放量的70%。 占市區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3.2%。麥積區污水處理廠已完成了設計和論證工作, 已列入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一旦實施,可以達到大于60%要求。
(4)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大于95%。通過限期治理和整頓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活動,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呈逐年增長趨勢,2001年為74.22%,2002年為74.27%,2003年底為75.4%。2004年為80%左右,通過努力,可以達標。
(5)環境保護機構建制獨立。通過努力,完全可以達到指標要求。
3、差距較大的項目
(1)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名次連續三年名列全國或全省前列。2003年列全省五個省轄市第三。2004年,名列14個地州市中第7 位,難以位列全省前列。
(2)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必須是國家衛生城市。目前為省級衛生城市,還未建成國家級衛生城市。
(3)人均GDP指標(西部城市市區人均GDP大于1.5萬元)。2004年統計數字顯示,市區人均GDP為6253元,與考核指標相比差距較大。
(4)單位GDP能耗小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平,且逐年降低。2003年單位GDP能耗為2.02噸標煤/萬元,高于全國1.4噸標煤/萬元平均水平。
(5)單位GDP用水量小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逐年降低。2002年,單位GDP用水量平均為61.88噸/萬元,高于全國54噸/萬元平均水平,且用水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6)全年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00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大于80 %。城區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00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為45%,距指標要求差距較大。
(7)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l00%,且市內無劣五類水體。市區地表水主要有藉河、渭河,水質均為劣五類,難以達到該指標要求。
(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大于35%。建成區綠地面積為8.59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為26.57%,與要求相差8.43個百分點。
(9)城市氣化率大于90%。目前城區氣化率為65%。
(1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于80%。無害化處理方法主要有衛生填埋、工廠化焚燒和堆肥(生物分解方法)處理三種方式,并符合相應的環境標準,以達到資源再生利用的目的。 生活垃圾處理一般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城市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的無害化處理率為62.83%,是采用折算方式所得,不符合“創模”標準中無害化處理的要求。
(11)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大于60%。目前,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為49.12%⑥。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全市地表水各河段水質污染也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見下表。






(五)與全國文明城市(地級市)指標的對照:
“全國文明城市”被譽為“最具價值的綜合性城市品牌”。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取得顯著成效,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指標是由中央文明辦牽頭,從2002年初開始,歷經二年八個月,征求了共30多家中央、國家部委意見而提出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該體系于2004年9月正式問世。它由《基本指標》和《特色指標》二大部分構成。在基本指標中,有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含三大類6項目。公正公平的法治環境,含社會治安等四大類12項目 。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含窗口行業規范化服務等三大類8項目。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含教育、文體、科技、城市信息化、 文化遺產保護、公共場所秩序,市民文明行為等十一大類41個項目。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分經濟發展水平、公共設施與公共交通、人口與生活質量、社會保障等六大類24個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分城市綠化、廢棄物處理,環境質量、文明社區等十一類23個項目。在《特色指標》中分城市整體形象等三大類3個項目,涉及城市規劃、街道環境、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等。以上二大指標10大類40項122小項測評指標,將軟指標、硬指標定性分類,定量測評,測試出的城市文明程度,可以說,它是一個城市最主要的綜合性品牌。和《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對照,天水在全部指標中差距較大的約有55項,達標率為55%,尤其在部分硬指標,如人均GDP、建成區綠地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率、空氣污染指標、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每百名老人擁有社會福利床位數、平均預期壽命、每5萬人配備急救車等差距較大。在軟指標中,交通事故死亡率、行業行風滿意度、市民教育、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公共圖書館、百人互聯網用戶數、當街店鋪管理、車輛停設、公共場所道德、公共設施維護等方面尚有相當差距。
綜合以上考核指標體系,可以看出,天水市在距西部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建設上雖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距實現和達到這一目標還存在明顯差距。
在硬指標中,全國生態示范區達標率為36.4%,全國環保模范城市達標率為42.86%,全國衛生城市達標率為44%,全國文明城市達標率(地級市)為55%。總體反映出差距之大。同時,在其他方面差距也十分明顯。一是軟件不硬。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素質明顯偏低,“建我城市、愛我城市”的觀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城市管理還有諸多不到位之處。尤其社區、小區管理不平衡、不到位較為突出。二是硬件不硬。城市公共設施如體育館、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科技館等建設嚴重滯后,城市居民休閑的活動場所嚴重不足,滿足不了市民的精神需求。三是城市環境質量較差,尤其大氣、水的改善緩慢。四是城市綠化覆蓋率低,綠化質量不高,綠化景觀檔次低。五是房價較高,與老百姓收入水平不太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