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財政 輝煌三十年

30年,彈指一揮間;30年,天水財政事業突飛猛進。
中國共產黨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帶領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在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中,天水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全市財政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財政實力不斷壯大,財政支出得到保障,財政改革逐步深化,財政管理日趨規范,有力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財政發展的30年,是向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邁進的30年,是促進全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30年,是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
30年來,天水市財政局歷屆黨組一班人嚴格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方針,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總攬財政工作全局,搶抓機遇,深化改革,開拓思路,全局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財政管理、財政改革、財政監督及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廉政建設等也取得了良好成績。2002年以來,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連續三年被省財政廳評為全省財政工作先進集體;連續五年被市委評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六年被市政府評為目標管理責任制一等獎;近十年被市黨風廉政建設領導小組考核為優秀,去年,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工作被市紀委評為先進集體。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全面貫徹落實“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的工作方針,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不斷調整收入結構,完善稅源監控體系,穩定現有稅源,深挖新稅源,推進了征管的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同時積極開展稅收專項整治,加強稅務稽查,依法查處和嚴厲打擊偷稅、抗稅、騙稅行為,各項稅收穩定增長。不斷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加強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管理,確保了非稅收入及時足額入庫,促進了財政收入穩定增長,財政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5909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227629萬元,增長38.54倍。全市財政支出由1978年的8212.9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511341萬元,是1978年的62.26倍。2001年以來的七年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分別完成6.89億元、8.55億元、11.91億元、14.23億元、16.16億元、18.6億元和22.76億元,年均遞增14.16%。其中:非稅收入從1999年的1.2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1.44億元,年均增長31.4%。財政支出分別完成14.29億元、19.28億元、21.20億元、24.74億元、29.68億元、38.27億元和51.56億元,年均遞增28.39%。財政收支連跨10億元、15億元、20億元、30億元、40億元、50億元六個臺階。
財政支出穩步擴大
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嚴格執行《預算法》,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則和逐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增強服務發展、服務全局的意識,發揮好財政職能作用,預算安排和執行以實現保工資、保運轉、保重點為主線,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增收節支措施,規范財政支出范圍。嚴格支出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強化資金調度,支出規模不斷擴大,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全市財政支出由1978年的8212.9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51億元,增長62.26倍。
財源建設力度加大
經濟基礎不斷夯實
天水各級財政部門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牢固樹立大財源觀念,切實把抓項目促發展、做大財政經濟“蛋糕”作為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搶抓發展機遇,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思路措施,強化協調服務,靠實工作責任,通過向上爭取、預算安排等多種渠道,加大財源建設力度。在農業方面,重點支持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天然林保護、中低產田改造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項目的實施,建成一批農林牧商品基地和農林特產品深加工龍頭骨干項目,農業經濟結構得以優化,農業財源逐步夯實。在企業方面,積極扶持企業技改和科技創新項目,努力構建和壯大地方工業財源體系,培植新的財政經濟增長點。全市列入改制范圍的439戶國有、集體企業已有416戶企業完成改制,改制面94.8%,其中整體出讓255戶,占61.3%;破產重組54戶,占13%;關停48戶,占11.5%;股份制改造24戶,占5.8%;兼并租賃35戶,占8.4%。省屬18戶下劃企業已有11戶企業改制工作有了實質性進展,其中實施政策性破產重組8戶,改制為民營企業1戶,產權整體出讓3戶,進入政策性破產司法程序5戶。僅2007年就爭取破產專項資金1億元。通過企業改制,有力地促進了“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工業企業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加快企業退稅政策落實,2007年,全市審核認定退稅企業29戶,其中三線企業26戶,監獄勞教企業2戶、宣傳文化企業1戶,共批準退稅企業26戶,退稅金額8714萬元,促進了全市工業品牌戰略實施。目前,天水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主體財源為骨干、群體財源為基礎的多層次、立體式的財源體系,為財政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強力支撐。同時,認真貫徹執行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助、退耕還林補助等惠農政策,在進一步深入調研、完善方案的基礎上,嚴密組織,認真實施,及時將糧食直補資金8270萬元(2004年—2008年),農資綜合補貼25908萬元(2006年—2008年),退耕還林糧食補助90120.63萬元(1999年—2007年)發放到農民手中,確保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了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
財政改革逐步深化
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把改革作為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的關鍵措施來抓,在學習借鑒兄弟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天水市財政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大膽創新,積極實踐,財政各項改革逐步深化,財政體制、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各項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有力地促進了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市縣鄉財政體制不斷完善,公共財政職能進一步突出。
按照《天水市關于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推進鄉鎮財政職能轉變的實施辦法》,在總結麥積區試點經驗,健全保障措施的基礎上,全市全面推行“鄉財縣管”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鄉村公用經費“報賬制”、農戶補助資金“一折通”、村干部待遇激勵保障機制等措施,進一步理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張家川縣作為全省首批試點縣,開展了“省直管縣”試點。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促進了財政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建立公共財政管理體制,實現財政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2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通過“合理定畝、科學定產、依法定稅”,全市農民人均負擔27.43元,畝均負擔14.38元。2004年,在深化各項配套改革工作的基礎上,又開展了農業稅收政策調整工作。2005年,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我市農民在農業生產環節實現“零稅賦”。三次改革共減負14496萬元,人均減負50元,畝均負擔26.21元,農村稅費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2006年開始,按照省上和市上統一部署,全市五縣兩區在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了以鄉鎮機構改革、轉變鄉鎮職能、以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經過三年的改革試點,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進展順利,效果明顯,鄉財縣管、村財鄉管順利實施,以村干部報酬、村辦公經費為主要內容的各種涉農支出正在全面推開。
部門預算管理改革整體推行,財政預算管理更加細化。
按照規范編制形式、細化編制內容的要求,穩步實施部門預算管理改革。全市部門預算改革工作在先行試點、擴大范圍的基礎上,2007年市級全面推行部門預算,縣(區)積極試點,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項目,規范預算編制方法和程序,實現了“一個部門、一本預算”,努力提高預算編制質量和水平。通過夯實各項基礎工作,建立和完善基本支出標準體系,預算編制內容逐步細化,實行部門綜合預算。改革預算編制形式,預算的綜合性、完整性逐步提高;不斷完善“零基預算”,強化審核工作,預算編制方法逐步改進;提前預算編制時間,實行“兩下兩上”的編審程序,預算編制程序更加規范。強化部門和單位預算意識,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規范性,增強了預算的透明度,部門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統一管理,提高預算編制的綜合性和完整性,使預算編制執行更加科學、明晰、規范。
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順利推進,預算執行管理更加嚴格。
按照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規范支出撥付程序的目標,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2003年在全市推行財政統發工資制度,通過工資統發,解決了多年來職工工資拖欠的問題,減少了財政供給人員,年節約財政資金248萬元,增加個人所得稅收入400多萬元。同時,以個人工資卡辦理信用貸款1億多元,解決了困難職工的實際問題,工資統發制度的完善,進一步嚴肅了財經紀律。2005年,在市本級5個預算單位啟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市級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的預算單位已達到50個。通過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實行新的支付方式,徹底解決了多頭開戶、層層撥付、占壓資金的問題,減少了中間環節,加快了資金撥付進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從體制、制度上增強預算單位加強財務管理、科學準確編制部門預算和用款計劃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在財政部門、預算單位和代理銀行之間形成規范、透明的相互監督機制。采用信息網絡技術,從運作機制、制度設計上減少預算管理的級次,延伸預算監控的深度,提高預算監管的時效性,形成對財政性資金支付的全過程監督。
政府采購穩步發展,采購規模不斷擴大。
貫徹執行《政府采購法》以來的六年,全市政府采購工作,嚴把資金關、嚴把合同關、嚴把驗收關、嚴把支付關、嚴把分散采購關,努力提高政府采購工作質量。政府采購范圍實現了由部分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先行試點,到市級行政事業全部單位和縣區部門的全面推廣,采購活動的組織實施形成了以政府采購機構為基礎,財政、紀檢、監察、審計、檢察等部門廣泛參與,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約束機制。六年來,共實現政府采購額27118.86萬元,節約資金3222.6萬元,節約率8.67%。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全面實施,財政預算信息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