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關中—天水經濟區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李淳(天水市教育局局長)
到關中實地考察學習,關中五市一區干部群眾謀求發展的理念之新、軟硬環境建設之好、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之快,讓我深受啟發,備受鼓舞。同時,我也親身感受到了關中地區借助區位優勢,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從教育領域來說,關中五市一區教育發展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全面落實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關中五市一區把教育列為政府“八大民生工程”之首,作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基礎性工作,做到了經濟社會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在依法落實教育投入政策的同時,不斷創新投入機制,通過融資等形式,吸收社會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了全社會尊師重教、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促進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五市一區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義務教育實施水平,推進“雙高普九”和創建示范校建設,近年來不斷加強中小學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山區學校布點分散、規模小、條件差、質量低等問題。同時,加大教育規劃力度,把城市學校建設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積極與規劃、城建、土地等部門合作,通過“立法”形式保護教育發展用地,做到新建居民區與學校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一次到位。
三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目前,五市一區理順了職教管理體制,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成人培訓網絡也已健全,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職教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寶雞圍繞四大支柱產業,以數控技術、機械加工、電子裝配、旅游服務為特色的“寶雞技工”品牌走向全國;渭南技工、渭南電子女工等專業品牌享譽“三秦”;西安市中職開設專業80多個,重點為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培養高技能型緊缺人才,打造出了西安旅游、IT工廠藍領、藍田廚師、西安護理、職業經紀人等職教專業品牌。
整體來說,與關中五市一區相比,我市各類教育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在基礎教育方面,我市幼兒及學前教育規模偏小,發展相對滯后。義務教育水平偏低,學;A設施建設條件較差。普通高中建設滯后,優質教育資源匱乏,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在職業教育方面,全市職教實訓基地建設嚴重不足,許多學校缺少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必備的實訓設備,尤其是基礎設施陳舊落后,教學手段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低,優質專業建設相對滯后,競爭力不強。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專任教師數量相對不足、高學歷教師數量少、教師補充困難。在教育投入方面,教育投入總量不足,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偏低,地方財政對職業教育投資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投融資渠道單一等。這些困難和問題,必須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氣認真加以解決。

·幾點思考·
學習和借鑒關中五市一區發展教育的經驗,就是要緊緊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戰略機遇,利用這一平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謀劃天水教育的發展和未來。
作為教育部門,首先我們將以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明確我市教育發展思路。今后一個時期,我市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落實“鞏固、深化、提高、發展”八字方針,按照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統一的原則,實施教育強市戰略,努力破解體制、經費兩大難題,實現“加快結構調整、推進均衡發展、擴充優質資源、促進內涵提升”四大目標,促進全市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全市教育總體水平邁上新臺階。
其次,在教育發展理念上要有所創新,并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今后,要把教育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和適度超前發展戰略。組織實施“教育強縣區”、“教育強鄉鎮”創建活動,切實加大政府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統籌力度。進一步強化對教育的規劃、指導與協調職能,做到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優先謀劃教育發展,在財政分配時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在資源配置中優先滿足教育需求。抓緊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保障機制,努力提高中小學經費保障水平,從根本上解決管理體制不順、機制運轉不靈、經費保障不力的問題。
促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教育的綜合實力也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頭戲。基礎教育發展要實現兩個延伸,也就是縱向上向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兩頭延伸,橫向上向校外教育和社區教育延伸。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實訓基地建設,改革辦學模式,創新運行機制。認真組織實施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輔助設施改造、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建設、中小學體育場地建設、普通高中建設和城區學校建設等重點項目,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基礎教育辦學水平。
創新工作思路,發展職業教育。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成人培訓網絡,形成以示范性職業學校為龍頭,城鄉職業學校(職教中心)為主體,鄉鎮、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大力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及“人人技能工程”等五大工程。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示范性專業建設、市屬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四個計劃”,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針對目前教育領域的現狀,體制和經費兩大難題必須盡快破解。作為我們來說,要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縣區教育局長、學校校長選拔任用制度和中小學教師管理制度。積極推進體制改革,全面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權益,制定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促進民辦學校的發展。積極鼓勵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探索、試驗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辦學新模式,促進民辦幼兒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教育經費投入的各項政策規定。強化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責任,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體制,確保市、縣(區)各級預算內教育經費“三個增長”,進一步完善非義務教育辦學成本分擔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制。
教育教學質量要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步伐要加快。建立教師激勵機制,教師職稱評審、評優選先向一線骨干教師傾斜。重視和加強教師培養培訓,依法落實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制定鼓勵政策,提高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和高中教育階段教師研究生比例。加大教育交流合作力度,積極借鑒和充分利用教育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我市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與此同時,要強化教育督導和教研工作,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教育督導室的督政和督學作用,對政策落實、經費投入、辦學行為、教學質量、隊伍建設、辦學條件、教研成果、校風學風等進行綜合評價,全面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市、縣、校三級教研網絡,加強對學校教研工作的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大力開展校本教學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布局結構需要優化,兩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加強。穩妥調整優化全市教育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在這個基礎上,重點加強秦州、麥積兩區城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城市功能要求和城區發展實際,合理規劃兩區城區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做到城區教育布點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與城市建設和居民需求同步,從根本上改善兩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全市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策劃:肖勇劉欣 執行:孫有生楊曉斌 王惠玲甄娜 劉蕾趙蔓 張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