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府第九次全體會議上的
講 話
副市長 彭鴻嘉
( 2011年 7月 22日)

同志們:
按照會議安排,我就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上半年運行情況和下半年工作重點做一簡要發言。
一、上半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和中央、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目標,按照 “強基礎、調結構、興產業、扶龍頭、抓改革、促增收”的總體 思路, 深入實施農民增收“六大工程”,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 農業和農村經濟各項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 16.43億元,同比增長 7.5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 1606元,同比增長 22.81%;夏糧總產 30.92萬噸,同比減少 6.89%;完成果樹建園 18.25萬畝,落實蔬菜種植面積 65.25萬畝,全市畜禽飼養總量達到 1364.09萬頭(只),同比增長 3.9%;完成各類造林 34.43萬畝,占年任務的 53%;新修梯田 10.9萬畝,加快農村飲水項目建設,解決了 7.1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城鄉一體化試點有序推進,以林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農村各項改革步伐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一) 積極化解災害不利影響,全力抓好糧食生產。 去冬今春以來,我市干旱、低溫交替發生,冬春期間連續 50多天無有效降水,持續干旱及低溫天氣交替發生,給夏糧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面對自然災害,各級各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狠抓抗災減災,加大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科技推廣力度,強化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服務,確保了糧食生產形勢穩定。 5月份在我市召開的全國旱地小麥技術培訓暨現場觀摩會上,該項技術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全市共落實春播面積 321.59萬畝,其中落實地膜糧食 130.96萬畝,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玉米 110.8萬畝。建立各類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區 41個 17萬多畝,推廣主要糧油作物良種 256.05萬畝。
(二) 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提升主導產業規模。 一是加快規模化建園步伐。 堅持整村整流域推進、成片成帶發展,建成千畝以上規模基地 45個,其中蘋果 9.77萬畝,核桃 7.1萬畝,改造老果園 5.79萬畝。加快“一城兩園”建設,花牛蘋果商貿城完成一期 874畝的征地拆遷;北山生態產業示范園營建果園 3232畝、生態林 3650畝,砂化道路 24.9公里;南山花牛蘋果產業園新建果園 55491畝,硬化道路 13.6公里,新修果品基地主干道 71.3公里。二是積極實施蔬菜產業“五個一”工程。全面推進“一區一園三基地”建設,共落實蔬菜產業發展資金 2350萬元,成功承辦了全省蔬菜生產現場會和中國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召開了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座談會,極大地促進了蔬菜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三是大力推進標準化養殖。新擴建養殖小區 23個、規模養殖場 41個,新增養殖專業村 8個,規模飼養量占總飼養量的 57%以上。 畜禽產品高價位運行,養殖效益整體提升。
(三)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努力提高農民收入。 認真實施促進農民增收“六大工程”,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努力擴展農業外部增收渠道,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一是穩定發展勞務經濟。堅持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積極開展技能培訓、擴大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品牌、增加農民收入。輸轉務工人員 56.12萬人,創勞務收入 30.89億元。二是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惠農政策落實年”。各級各部門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嚴格工作程序,狠抓措施落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秦安縣基本上達到了永靖縣的水平,全市 50%以上的鄉鎮達到了永靖縣水平。截止 5月底,全市共落實各類強農惠農資金 57719萬元。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啟動了陜西中菲集團天水廣升 10萬頭有機生豬養殖暨 3000頭原種豬繁育示范基地建設,新建、續建和擴建了天水嘉信奶牛養殖場、秦桂林牧開發有限公司等 8家龍頭企業。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爭取到位第一批財政扶貧及“三西”專項資金 9758萬元,加大整村推進扶貧力度,促進了 60個項目村的可持續發展;扎實推進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參與試點的 49個鄉鎮 89個村累計發放貸款 807萬元,為貧困戶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五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137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 477家,社員 2.64萬人,帶動農戶 11.96萬戶。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突出林業生態建設,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 5.31萬畝,三北五期工程造林 5.44萬畝,補植補造 16.83萬畝。加快民生水利建設,共爭取到項目資金 2.44億元,完成投資 1.8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104.61平方公里,占年任務的 52.3%。農村戶用沼氣項目建設完成開挖池 6699口,占總任務的 64.4%。
(五)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 。編制完成了《天水市城鄉一體化“十二五”規劃》。確定 55個試點村作為市級新一輪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市財政投入專項資金 2000萬元,聯片強勢推進新農村示范片帶建設。籌集專項資金 5997萬元,建設基礎性項目 55項,有效推進了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
(六)加快農村改革步伐,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天水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實施辦法》。 建成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 49個,進一步規范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至 6月底,全市流轉面積達到 26.1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 4.7%。二是大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了 338.38萬畝集體林地勘界確權任務,勘界確權率達到 100%,其中家庭承包經營面積 325.73萬畝,達到 96.33%,頒發林權證 39.72萬本,頒證率 100%。三是組建成立了天水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協會和天水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銀企對接,為龍頭企業協調貸款 3.57億元,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創造了條件。
上半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受自然條件、氣候變化、農產品市場波動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嚴重的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危害。 去冬今春,我市大部分地區有效降水不足,冬春期間連續 50多天無有效降水, 3月份平均氣溫偏低 1.3— 2.0℃,降水偏少 1— 5成; 4月份出現高溫干旱天氣,氣溫比往年同期偏高 2-3℃,降水偏少 6成到 1倍,突破歷史同期最低記錄; 5月上旬第一場區域性透雨比歷年偏遲 15天左右。特別是渭河北部降水量與歷史同期相比偏少 6成以上,造成大秋作物種植季節推遲,越冬作物生長緩慢,給農業生產特別是夏糧產量造成了較大影響。 二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 目前我市果品、蔬菜、畜牧三大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區域化發展的良好格局,但與關中地區相比,主導產業提質增效、龍頭企業發展普遍面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不強、市場份額不大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不夠快。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滯后。 我市農業立地條件較差,近年來雖然采取各種措施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但由于歷史欠帳較大,難以抵御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 四是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 蔬菜價格持續走高,上市的 21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每公斤 3.21元,漲幅達 13.43%。生豬價格漲幅較大,到今年 6月中旬,仔豬、活豬、豬肉平均價格每公斤分別達到 31.9元、 16.4元和 25.9元,較去年同期上漲 95.3%、 69.7%和 68.9%,主要原因是 飼養成本的增加、存欄量偏緊和生豬價格周期性上漲所致。牛羊肉價格小幅上漲,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 15%和 18.9%,達到 37.73元 /公斤和 39.57元 /公斤。飼料價格持續上漲,玉米、豆粕價格同比上漲 11.8%和 9.8%。櫻桃、桃等今年全面豐收,櫻桃今年平均 18元 /公斤,去年因災絕收, 2009年 18元 /公斤;秦安蜜桃品牌效應明顯,今年收購價在 5— 6元 /公斤之間,秦州、麥積桃收購價在 1— 2元 /公斤之間。 五是農民增收難度較大。 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民務工收入水平較低,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生產生活消費支出加大,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預期目標的壓力和難度進一步加大。同時,受公共服務、勞動就業、戶籍管理、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諸多方面現有政策的制約,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和新農村建設受到一定影響,促進農民向城鎮集中的步伐較慢,非農收入增長緩慢。

二、下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重點
一是全力抓好“三夏”生產和秋播工作。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關于抓好“三夏”生產的有關精神,加大技術指導和服務力度,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確保夏收生產順利推進。加強大秋作物的田間管理,落實好各項科技措施,力爭秋糧有好的收成,確保全年糧食總產達到 110萬噸以上。及早抓好秋播物資準備,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作為重點,及早預留地塊,組織技術人員包點包片,開展全程技術服務,確保圓滿完成今年工作任務。特別是落實工作責任制,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救災各項工作,組織群眾全力以赴開展生產自救,力保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是促進主導優勢產業提質增效。 貫徹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關于扶持發展果品、蔬菜、畜牧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意見,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切實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果品業方面,實施“百萬畝果園管理提質增效”行動,完成新建果園 35萬畝任務,改造老果園 5萬畝,培訓果農 10萬人次,新增果品貯藏能力 3萬噸。蔬菜業方面,全面推進“五個一”工程,抓好蔬菜基地建設,加大品牌保護和認證力度,力爭全年新增蔬菜 5萬畝,總面積達到 105萬畝。畜牧業方面,認真實施畜牧業倍增工程,突出產業化經營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著力推進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建設,力爭規模養殖比例提高到 60%以上。抓好張川、清水兩個肉牛產業大縣建設,年內完成青貯池 20萬立方米。培育發展輻射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綠色通道建設,搞好果品、蔬菜等農產品流通銷售。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啟動實施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三期規劃,加快武山、甘谷渭河川道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區建設。在秦州、麥積加快建立蘋果產業示范區,在秦安加快建立蜜桃產業示范區,在清水加快建立早實核桃產業示范區,在張川、清水加快建立肉牛產業示范區。積極推廣循環農業模式和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技術,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四是努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抓住秋季造林有利時機,認真組織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保質保量完成 30萬畝造林任務。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啟動以建立林業管護和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的配套改革,完成 664戶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任務。抓好高橋頭水庫、曲溪水庫城市水源地工程、引洮二期供水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全力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機修優質梯田 30萬畝,創建 10個梯田化鄉鎮和 200個梯田化村。切實抓好張家川縣石峽灌區、甘谷縣安豐灌區、麥積區渭惠渠灌區、武山縣南河灌區續 建項目建設,新增節水灌溉 1萬畝。
五是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加強技能培訓,提供服務指導,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多渠道爭取扶貧項目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組織實施好 60個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增加農產品銷售收入。抓好惠農政策落實年活動,確保 10月份前全面完成總結驗收自查工作,保障各項惠農政策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