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聚焦各縣區地域特色和資源稟賦,提出并深入實施“316”現代畜牧業發展行動,堅持擴量增群,強化延鏈補鏈,生豬全產業鏈發展穩步推進,現代化肉牛全產業鏈產業園建設初顯成效,家禽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特色漁業全產業鏈發展勢頭強勁,“果畜”“果畜沼”“果畜光”等綠色循環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有機肥加工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邁上新臺階,“智慧養蜂”等數字畜牧業發展初見端倪,呈現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亮點紛呈、機制靈活、推進有力等特點。
一是思路清晰。各縣區聚焦高質量發展目標,結合各自工作實際,瞄準畜牧產業全鏈條、現代化發展方向,提出了符合發展實際、體現創新精神的工作思路。如張家川縣緊扣“創建省級現代肉牛產業園”的目標,延鏈補鏈;麥積區堅持“豬雞產業提質增效,中蜂和冷水魚突出亮點,畜禽糞污利用創建特色”的發展定位,在產業謀劃上下功夫、在特色發展上做文章;清水縣“以草促畜、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思路,既突出了重點,又體現了特色。各縣區的發展思路,既符合各自發展實際,又緊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主題,為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找到了抓手。
二是重點突出。結合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在抓好主要畜禽擴群增量的同時,緊抓特色全力發展中蜂、漁業等特色產業,加快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全力做好動物防疫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兩個底線任務,以關鍵措施推進工作深入開展,為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秦安縣立足全縣果業發展優勢,大力推行“畜+果”“畜+果+有機肥”綠色循環發展模式,實現果樹種植和畜牧養殖緊密融合、相互促進。秦州區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為契機,引進黑膜發酵技術,利用畜禽糞污發酵產生沼氣,再用沼氣發電,走出糞污資源化升級利用的新路子。
三是亮點紛呈。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產業融合,引領示范效應比較明顯。如秦州的大閘蟹,麥積的冷水魚養殖,甘谷的生豬全產業鏈發展,張家川的肉牛、肉羊屠宰加工示范點建設,武山冷水魚全產業發展,秦安的有機肥場等,為全市畜牧業發展探索了新路子、開辟了新境界。特別是秦安縣、清水縣、甘谷縣、武山縣依托“糧改飼”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撂荒地種植糧飼兼用玉米,積極推行“撂荒地整治+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了畜牧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形成了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全要素融合的發展格局。
四是機制靈活。積極學習借鑒成功做法和經驗,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創新融資模式、工作方法和推進方式,有效促進了工作落實。如麥積區進一步理順鄉鎮和村級動物防疫機制,合理統籌村級動物防疫員,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全力確保春秋季動物集中免疫扎實高效推進。甘谷縣積極推廣“生豬養殖+設施農業”模式,進一步提高畜禽糞污利用效率和果品質量,促進種植養殖深度融合,提質增效。張家川、清水縣創新融資方式,推廣“企業+合作社”養殖模式,開展科技人員抓點示范等。這些機制的靈活創新,為進一步抓好畜牧業各項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依據。
五是推進有力。圍繞畜牧獸醫重點工作,制定出臺了獎勵機制和考核辦法,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書,把責任靠實到了每個單位和每個干部,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了奮勇爭先、競相發展、爭創一流的工作局面。如清水縣健全了縣、鄉鎮、村三級動物防疫體系,推行“行政+技術”雙包抓責任機制,常態化落實好“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防疫責任,進一步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武山縣和清水縣積極推廣唐人神“3+”代養模式,實現“仔豬供應、飼料保障、技術培訓、生豬出欄”全鏈條統一服務,進一步促進生豬養殖適度規模和健康發展。
(新聞來源:天水市畜牧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