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水市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圍繞“穩面積、攻單產、多增產”目標,深入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緊緊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全力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發展,堅決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全市夏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夏糧收獲面積202.32萬畝、同比增長0.93%,畝產234.82公斤、同比增長3.28%,預計夏糧總產47.51萬噸、同比增長4.03%,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下好糧播“先手棋”,確保夏糧“種得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夏糧播種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實績考核和市級對鄉鎮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督導考評內容,將播種任務分解到縣區、落實到鎮村、細化到地塊,建立領導干部包縣區包鄉鎮、技術人員蹲點工作責任制,堅持行政推動與技術指導雙管齊下,落實冬小麥播種面積193.69萬畝、冬油菜67.9萬畝、豆類8.14萬畝、夏雜糧0.49萬畝,落實各類種糧補貼3.2億元。通過政策扶持、資金獎補、宣傳引導等方式,鼓勵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流轉、托管、入股等方式,推動糧食生產規;⒓s化,集中連片創建主要糧油作物生產示范點46個。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21萬畝,撂荒地實現動態清零,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
二、打好田管“組合拳”,確保夏糧“管得好”。印發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啟動開展千名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助推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市勞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對接鄉村振興暨強縣域志愿服務活動,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做好土、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控。扎實開展“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在全市不同區域建立小麥病蟲定點監測點66個、小麥抗病蟲動態觀察圃4個,發放殺菌劑殺蟲劑68.25噸,葉面肥64.21噸,生長調節劑11.47噸,完成小麥“一噴三防”面積190.1萬畝,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152.2萬畝、統防統治面積188.2萬畝。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全市出動執法人員1550人次,立案查處各類涉農違法案件68起,農資市場秩序良好,供應順暢,農作物始終保持良好長勢。
三、強化科技“硬支撐”,確保夏糧“產的好”。堅持科技賦能、良種先行,加強與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西農、天津市農科院、甘農大、省農科院等省內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掛牌成立甘肅省農科院清水小麥產業技術研究院,舉辦小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蘭天系列抗條銹冬小麥新品種現場觀摩會。深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市、縣、鄉三級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大力開展新品種試驗和良種推廣,建立小麥繁殖基地13.457萬畝,繁殖品種60個,通過現場實收測產,蘭天36號、47號、58號平均畝產分別達到487.3公斤、537.71公斤、436.33公斤,產量均達到今年寒旱區小麥種植高產水平;推廣種植冬小麥品種(系)56個190.7萬畝,冬小麥良種率達到98.5%,畝產同比增加7.45公斤。
四、打好夏收“攻堅戰”,確保夏糧“收得好”。提早組織開展小麥機收作業對接摸排,組建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7個,開展小麥機收減損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活動7次,培訓機手、修理工1816人,檢查、檢修各類農業機械26116臺次。開通“三夏”農機服務保障熱線12部,安排專人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設立“三夏”設立跨區機收接待服務站16處,及時提供信息宣傳、作業供需、氣象、交通等信息服務和技術咨詢。落實跨區機收免費通行政策和農機用油每升不低于當地零售價3%的加油優惠,設立農機定點加油點29處,優惠金額14.83萬元。全市累計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3333臺,機收小麥167.89萬畝,占收獲面積的87.09%。充分利用糧食曬場和文化廣場、學校操場等公共設施,為小麥晾曬提供便利條件。積極引進烘干設施裝備,著力減少產后損失,秦州建成批次150公斤烘干設施,張家川縣日最大烘干能力達30噸的烘干設施項目加快實施。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