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天法地卦臺山
□ 孫德虎

(卦臺山 配圖:天水在線)

(卦臺山 配圖:天水在線)
翻閱《春秋·內事》關于“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爻應氣,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兇”的記載,凝視已故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撰并書的“納皮興嫁娶,結網教畋漁,渭河猶奏立基樂;設象契神明,布爻窮變化,隴坂長留畫卦臺”楹聯,卦臺山之與伏羲象天法地,老在認知里對號入座,彈撥“文明此胚胎”的心弦。
從天水西“秦州印象”北望,或者信步南郭寺向北眺望,眼前的天靖山,遠處的箭豁梁,似一對孿生兄弟。兩山的根脈,西聚于《山海經》稱“邽山”(今名天靖山)主峰鳳凰山,“分家”后依然并行不悖,屏南呵護三陽川里如鯨虹游的卦臺山,中藏《山海經》里稱“蒙水”的羅玉河,左牽《山海經》里稱“洋水”的藉河,右帶黃河最大支流渭河。
三水,兩山,交織出一塊風水寶地,放置在黃河流域,隨處可見。但在《山海經》里有名目的,并不多見。若再讓其左懷明珠卦臺山,右耀明珠伏羲廟,一北一南,含蘊伏羲始祖文化的根柢魂魄,訴說二十四節氣思想濫觴淵源的,為數更少,甚至絕無僅有。
比三水兩山更絕更妙的山形水脈,或者說,此一絕妙,僅為三陽川奇妙的序曲和前奏,款款鳴奏出奇中見奇奇更奇的,唯有卦臺山。
公元1550年,明代大儒、秦安人胡纘宗被罷官為民,歸鄉閑居,開閣著書。之后的10年歲月,他久久徘徊于卦臺山,欣然吟哦出一句“寰中八卦乾坤辟,畫下六爻奇偶裁”后,文思泉涌,綴聯成《伏羲臺》律詩。之后,其意未足,以奇思奇筆,記奇山奇水,著成《卦臺記》奇文:
其敘古成紀,曰:“隴坻亙于東,朱圉雄于西,嶓冢屏于前,崆峒望于后;漢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
其述三陽川,曰:“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
其寫卦臺山,曰:“其出如維,其止如佇。自上視之如綴珠,自下視之如充纊。高可若千丈,廣可若千畝。其巒層起,俯視之如臺之出;其周壁立,仰視之如臺之升。”“登臺而望之,視卦山若卻若顧,視龍馬山若抱若倚,視渭水若環若帶,視新陽川若吞若吐,視三陽川若沉若浮,視隴水若引,視長山若附。故二山一水之間,其臺若坐若盤,而羲皇觀天察地于此,畫卦于此也。”
胡纘宗是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的進士,曾歷任安慶知府、蘇州知府、曲阜知府及山東、河南巡撫,政績卓著。他善詩歌,書法剛勁遒健,名山名寺多見其筆跡,江蘇鎮江摩崖有“海不揚波”,曲阜孔廟第一坊懸有巨匾“金聲玉振”。其文章“導源六經、肆從秦漢”“于史學尤長方志”,有《鳥鼠山人集》《秦漢文》《雍音》《春秋本義》《唐雅》等20多部著作傳世,所作安慶、蘇州、鞏昌、秦州、秦安等志書,均與當時的武功朝邑齊名。
胡纘宗又是一位與水有緣的大學者,曾在巡撫任上治理過黃河水患,豐富的閱歷,開闊的胸襟,宏富的學識,堪輿的卓見,再加上他對“秦山秦水拱秦臺”的虔誠禮敬,讓他“多維”出卦臺山的奇中之奇后,突然就想不明白了一個道理——羲皇觀天察地于此,畫卦于此,肇啟文明于此,是歷史選擇的必然,還是偶然?隨之,發出一聲“天問”——“豈天設此以啟其神哉?抑地因此以兆其靈哉?夫豈偶然哉?”
卦臺山,究竟是孕育文明的胚胎,還是肇啟伏羲的觸發?究竟是天造地設此臺以待伏羲象天法地才肇啟了文明,還是伏羲好不容易找到了此臺,觀物取象才創畫了八卦以類萬物之情?
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如太極兩儀,陰陽對立。站在卦臺山上的胡纘宗,思接千古,神游八荒,對立思考久了,混元一體的智慧門,也就開了。
智慧門開了的胡纘宗,瞬間就聯想到伏羲坐在卦臺山上,仰觀的“在天成象”,就是俯察的“在地成形”,也就是《易傳》里的“《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隨之,他就從三陽川的山形水脈里,卦臺山的日光月影里,節氣輪替變化里,發現卦臺山對伏羲肇啟文明的意義——“嗟夫!岷,江之源也;嶓冢,漢之源也;鳥鼠,渭之源也。河出于昆侖,揚于積石,洮出于西傾也,隴出于隴首也,則西北山水皆自隴而之東南,支委繁衍,不有淵源耶?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畫也。”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伏羲時代的畫卦臺,古氣象學中的卦臺山,究竟長什么樣子?亙古以來,卦臺山都經歷過什么?堪為一代文化大師的胡纘宗,也說不清楚,更沒有去以今推古猜想,以今框古描寫,只在《卦臺記》中留下了他的深度觀察、記述、辨析、勘誤、去訛和思考。
500多年前的胡纘宗,一點兒也不盲目迷信,他在卦臺山徘徊勘踏的間隙,也探訪民間口頭資料,直接指陳“郡人相傳,臺有羲皇遺畫,著雪即融,今候之無驗”,并理性分析了民間沿襲離奇之說的文化心理:“蓋居人見諸田畦界址,橫直層列卦山之麓,有類于畫,雪將融而形益彰,遂指以為先圣靈跡。”隨后,胡纘宗以大學者的嚴謹,既抒發自己的見解,又擺明自己的設問:“不知羲皇天生大圣也,務駭人觀聽而遺是跡,示人以黎丘之幻耶?抑豈居人仰瞻圣皇,不欲見其遺臺荊棘也,互為相傳耶?”更為可貴的是,胡纘宗“然畫不在臺,今在冊矣;亦不在冊,今在人矣”的觀點,對今天卦臺山的保護和伏羲文化的研究,有著以人為本思考探索的意義。
卦臺山,真的太古老了,古老到誰也說不清他的資歷履歷。
但卦臺山,又非常年輕。
其文化生命,就活在畫卦臺上的日光月影里,活在三陽川的山形水脈里,活在天水異常靈敏的二十四節氣輪轉里,活在伏羲始祖文化的地理標志標識里,活在悠悠華夏文明的長歌里,當然,也活在伏羲象天法地肇啟文明的故事里,活在道不遠人的日常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