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市麥積區的餐飲版圖上,“老家八大碗”的招牌如同一枚溫潤的文化印記,承載著三陽川的煙火記憶,也鐫刻著一個普通創業者的奮斗歷程。它的創始人趙仰文,用一把炒勺攪動了地方美食的傳承新浪,從輟學打工的青澀少年到守護傳統味道的文化使者,他的故事里,有汗水澆灌的成長,更有對鄉土味道的赤子之心。

灶臺邊的成長:從學徒到名廚的八年淬煉
1990年代末的三陽川,黃土地田的炊煙里藏著尋常人家的生計艱難。趙仰文的童年記憶里,父母起早貪黑的身影與餐桌上簡單的飯菜交織在一起,“能讓家人吃上一頓像樣的飯”,成了他年少時最樸素的愿望。由于家庭條件限制,高中尚未畢業,這個瘦弱的少年便背著行囊走出了熟悉的村莊,加入了外出務工的洪流。
初到城市的日子,現實遠比想象中殘酷。在麥積區一家小飯店里,趙仰文從最基礎的雜役做起:清晨五點起床打掃衛生,中午頂著灶臺的高溫清洗堆積如山的碗筷,傍晚還要幫著采購食材。飯店后廚的油煙味、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成了他青春里最鮮明的背景音。但三陽川人骨子里的樸實與韌勁,讓他從未抱怨過。“別人嫌累的活,我多干一點;別人敷衍的事,我多上心一分!边@份踏實,漸漸被飯店老板看在眼里。

一年后,老板做出了一個改變趙仰文命運的決定:讓他跟著店里的名廚劉衛東學手藝!皠煾凳谴ɑ洸讼档男屑,脾氣嚴,但心腸熱!被貞浧鸲鲙煟w仰文的語氣里滿是敬重。第一次握起炒勺時,他的手止不住地發抖,熱油濺在手臂上燙出一個個紅泡,他咬著牙不敢吭聲。劉衛東看在眼里,卻并未手軟:“學廚沒有捷徑,火候要靠盯著鍋看千次萬次,調味要靠舌尖嘗千遍萬遍。”
接下來的八年,趙仰文成了后廚最“軸”的學徒。別人下班休息時,他在灶臺前練習翻鍋,直到手臂酸痛得抬不起來;別人滿足于照搬菜譜時,他拿著小本子記錄每種食材的特性——哪種辣椒辣中帶香,哪種花椒麻味綿長,哪種醬油適合提鮮,哪種醋能解膩增香。為了掌握一道“荔枝肉”的酸甜平衡,他連續一周每天炒十份,讓食客和同事當“評委”,直到劉衛東點頭說“有那股子清爽勁兒了”。
青春在灶臺的煙火中悄然流逝,當年的青澀少年已長成挺拔的青年。二十出頭的趙仰文,不僅練就了一手“火功菜”的絕活——顛勺時能讓菜品在鍋中均勻受熱,調味時能精準拿捏“一勺準”,更憑著隨和謙遜的性子,與同行打成一片!澳菚r候誰家店里有新菜式,我提著兩瓶酒就去請教;遇到食材難題,打個電話總有師傅愿意支招!边@些在行業里積累的人脈與口碑,為他日后的創業埋下了伏筆。
創業初試:從“金水岸”到挖掘本土寶藏
2012年,當身邊的人還在為穩定的工作奔波時,26歲的趙仰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創業!翱傆X得不能一輩子只做個廚師,想試試把自己對美食的理解做出來。”他東拼西湊,加上多年攢下的積蓄,在麥積區繁華地段盤下了一個門面,取名“金水岸酒店”,主營新概念川粵大菜。
開業初期,困難接踵而至。資金緊張,他既是老板又是主廚,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人手不足,他帶著妻子一起在后廚幫忙,連父母也趕來做服務員;有食客對“新概念”菜品不買賬,他就站在餐廳里耐心詢問意見,回到后廚反復調整!白铍y的時候,看著空蕩蕩的餐廳,整夜整夜睡不著覺。”但趙仰文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他堅信“好味道能留住人”。
作為廚師出身的老板,他對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采購時,他堅持每天凌晨去市場挑最新鮮的食材,“海鮮要活的,蔬菜要帶露水的,調料要用老字號的”;研發新菜時,他把川粵菜系的技法與天水人的口味結合,比如在傳統川菜“毛血旺”里減少麻辣,增加當地產的蒜苗提香;在粵菜“燒鵝”的腌制料里,加入天水花椒增加層次感。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嘗試將地方文化融入菜品——用伏羲文化元素設計餐盤,給每道菜配上一段與天水相關的典故,讓食客在品嘗美味時,能感受到濃濃的鄉土情懷。
這份用心漸漸有了回報!敖鹚丁钡幕仡^客越來越多,不少人沖著“有故事的菜”而來。開業一年后,酒店實現了盈利,趙仰文不僅還清了借款,更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站在事業的第一個高峰,他卻陷入了沉思:“川粵菜做得再好,也是別人的菜系,我們天水自己的味道呢?”

這個念頭如同一顆種子,在他心里生根發芽。接下來的兩年,趙仰文利用閑暇時間,開始了一場特殊的“旅行”。他驅車走遍了天水的鄉鎮村落,走進農戶的廚房,和老人聊天,記錄他們做菜的手藝。在秦安的一個小村莊,他看到老人用柴火灶蒸八大碗,蒸籠揭開的瞬間,熱氣裹挾著肉香、菜香撲面而來,圍坐的鄉親們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澳且豢涛彝蝗幻靼祝覀兩磉吘陀小痫埻搿,那就是祖輩傳下來的傳統美食。”
他所說的“金飯碗”,正是天水秦州城和三陽川一帶流傳已久的“八大碗”。這道宴席菜由八道蒸碗組成,葷素搭配,有酥肉、丸子、扣肉、夾沙等,既是逢年過節的重頭戲,也是婚喪嫁娶時的“臉面”!靶r候最盼著家里辦喜事,能吃上一頓八大碗,那味道,是父親母親的味道,是鄉愁的味道。”趙仰文的眼里泛起了光,“可現在會做傳統八大碗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它的來歷。我想把它搬進飯店,讓更多人嘗到這份記憶!
守正創新:讓“老家八大碗”飄香新時代
決定做“八大碗”后,趙仰文并沒有急于開店,而是啟動了一場長達兩年的“攻堅戰”。他知道,這不是簡單地把農家菜搬到餐桌上,而是要讓傳統美食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第一步是“尋根”。他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專門收集整理八大碗的資料。他們翻遍了天水市志、飲食文化典籍,走訪了幾十位熟悉八大碗做法的老人,把不同版本的配方、技法一一記錄下來!肮馐撬秩獾淖龇,我們就收集了17種,有的用五花肉,有的用里脊肉,有的加蛋清,有的加淀粉,各有各的道理。”趙仰文笑著說,那段時間他們像“偵探”一樣,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在三陽川一位90歲老人的家里,他們有了意外收獲。老人從箱底翻出一個泛黃的本子,上面用毛筆字記錄著清代光緒年間的八大碗菜譜,詳細到每種食材的用量、蒸制的時辰。“老人說這是他爺爺傳下來的,平時從不示人。我們給老人做了頓飯,陪他聊了三天,他才愿意讓我們抄錄!闭f到這里,趙仰文的語氣里滿是感激。
資料收集夠了,接下來是“復原”。八大碗的精髓在于“蒸”,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就拿扣肉來說,選肉要挑三層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煮肉時要加蔥姜料酒去腥味,炸肉時要掌握火候讓皮起皺,蒸制時要用老湯慢燉,少一步都不行。趙仰文帶著廚師團隊,每天在廚房里反復試驗,有時一道菜要做幾十遍,直到味道、口感都達到滿意的程度。

“最難的是平衡傳統與創新。”趙仰文解釋道,傳統八大碗油重味濃,符合過去人們補充能量的需求,但現在的食客更注重健康。他們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減少油脂用量,用高湯代替部分肥肉增香;增加素菜比例,比如在丸子里加入蘿卜碎,既保持口感又解膩;改良餐具,用青瓷碗代替粗瓷碗,既美觀又方便取用。
與此同時,店鋪的籌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店名定為“老家八大碗”,“‘老家’兩個字,就是想讓食客一進門就有回家的感覺!毖b修風格采用了三陽川傳統民居的元素,土墻、木窗、老農具點綴其間,墻上掛著八大碗的歷史故事和老照片。他們還組建了專業的管理團隊,從服務流程到食材采購,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
2016年金秋,“醉老家一一一老家八大碗”在麥積區正式開業。開業當天,店里擠滿了聞訊而來的食客,有懷念兒時味道的老人,有好奇傳統美食的年輕人,還有特意從外地趕來的游客。當八大碗端上桌時,蒸騰的熱氣中,熟悉的香味勾起了無數人的回憶。一位老人夾起一塊酥肉,吃著吃著就紅了眼眶:“就是這個味,和我媽當年做的一模一樣!
文化名片:讓傳統味道走向更遠的地方
如今的醉老家,早已不是一家普通的餐館。它成了麥積區的“網紅打卡地”,是外地游客品嘗天水美食的必去之處,更是當地人宴請親友的“首選地”。墻上掛滿的獎牌——“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甘肅特色餐飲名店”——見證著它的成長,也印證著趙仰文的初心。
“我們賣的不只是飯菜,是文化!壁w仰文常對員工說。為了讓食客更深入地了解八大碗,店里專門設置了“八大碗文化墻”,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每道菜的來歷;每逢傳統節日,他們會舉辦“八大碗宴席體驗活動”,邀請民間藝人現場表演皮影戲、秦腔,讓食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他的帶動下,“八大碗”這道鄉土美食逐漸走出了三陽川,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2018年,“老家八大碗”代表天水參加了中國(蘭州)國際美食節,其制作的“三陽川八大碗”系列菜品斬獲金獎;2020年,他們與當地文旅部門合作,推出“美食+旅游”線路,讓游客在游覽麥積山、伏羲廟的同時,體驗八大碗的制作過程。
趙仰文并沒有停下腳步。他正在籌備“八大碗食材基地”,計劃從源頭把控食材品質,同時帶動周邊農戶增收;他還打算編寫《天水八大碗制作規范》,讓這門手藝有章可循;更讓他興奮的是,“老家八大碗”的分店已在天水市區動工,“要讓更多人嘗到老家的味道”。
從三陽川的黃土地到繁華都市的餐桌,趙仰文用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場蛻變。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這個始終帶著靦腆笑容的中年人總會指著廚房里忙碌的身影說:“哪有什么秘訣,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研究菜譜上;把別人追求新潮的心思,都放在了守護傳統上!
暮色降臨,“老家八大碗”的燈光次第亮起,灶臺上傳來熟悉的滋啦聲,蒸籠里飄出的香氣與遠處的晚霞交融在一起。這香氣里,有趙仰文的奮斗故事,有三陽川的煙火記憶,更有一個民族對傳統味道的執著堅守。正如他所說:“只要有人記得這味道,鄉愁就有處安放,文化就不會褪色!保ㄊ紫浾邉⒔ū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