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報道之六
武山和諧社會建設穩步推進 民生得到顯著改善

(正在崛起的武山縣職業技術學校)
改革開放以來,武山縣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社會事業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先后實現了“一無兩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兩基”達標。“十五”以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制改革,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9.45%和98.36%。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縣職校晉升為中等職業中專,在校學生達到2547人,比2000年增長2.6倍,基本實現了“三年跨越三大步”的目標。

(發展中的武山縣醫院)
醫療衛生基礎工作不斷加強。全縣現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368所,基本形成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支撐、村級衛生所為基點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年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受惠面。2007年參合人數達到34.9萬人,參合率90.6%,報銷醫藥費1699萬元,占平均住院費用的47.9%。建立健全了縣、鄉、村疫情監測報告網絡,計劃免疫“四苗”報告接種率達到90%以上,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升。

(即將建成的武山縣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縣委、縣政府把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從就業和再就業、養老保險、醫療及失業保險等方面入手,狠抓各項制度健全完善和各項保障措施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大力實施城鄉群眾創業扶助工程,通過小額貸款、減免稅費、公開招聘等措施,強力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全縣建立了494個公益性崗位,新增就業3165人,開展就業培訓40期2548人,辦理小額擔保貸款451人1019萬元。健全了城鄉保障體系,對全縣20061名低保對象實行了應保盡保,且逐年提高保障標準。在對2012戶2079個“五保”老人進行分散和集中供養的基礎上,投資445萬元建設武山縣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建成后可供5個鄉鎮的230名“五保”老人生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良好,《干部職工大額醫療保險辦法》出臺、城鎮低收入居民合作醫療、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穩步推進,全縣所有人群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同時,省、市、縣、鄉新農合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50%、60%、75%和90%,最高報銷額提高到3萬元,干部職工醫療保險最高報銷額達到18萬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制度逐步完善,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干部職工住房公積金制度啟動運行,廉租房建設順利進行。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妥善解決各類遺留問題,加強社會面的控制,認真開展大接訪活動,著力解決信訪突出問題,信訪形勢明顯好轉,全縣社會治安秩序總體穩定。(政府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