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點半我們就要出發,陳哲昨晚熬了一宿將近五點才睡,把這幾天的探路手記趕了出來,睡了不到兩小時,早晨輕聲一叫還是馬上起身,比我還提前洗漱完畢。并堅持開車,看他狀態還行我們也不跟他爭,陳哲是個比較追求完美的人,頭腦敏捷縝密,遇事考慮比較周全是個能拿主意的人,還經常一臉壞笑幽上一默。經常被陳哲調侃的就是美女Julia周麗穎,人稱朱朱。由于性格直爽開朗,脾氣好,經常成為大家尋開心的好目標,她也不生氣順水推舟,一路上給大家帶來不盡快樂,也是不知道誰在涮誰?哈哈。朱朱還有個優點就是心細 認真,是我們的好管家婆,費用管理得清楚,對大家關照也周到,一路上很多細節都是他先想到的,難怪成功舉辦過的這幾次大型活動,后勤工作都是由她參與和組織的。張老師,平時比較嚴肅,畢竟是專家,攝影、攝像、采訪、考察、研究、寫作都很專業,工作起來也很敬業,平時不跟我們過多的嘻嘻哈哈,所以朱朱經常請張老師出來主持公道,不過張老師經常也“妙語驚人”,分不清到底是哪頭的,呵呵。同行的還有一哥們,從新疆趕來的中青旅的朋友馬軍,長得很像維族人的漢族人,大塊頭,有北方男人的豪爽熱情,車技也很棒,經驗豐富。時常來點冷幽默,經常讓朱朱哭笑不得。上午路途較遠,黎館長跟車帶隊,馬軍自知體積較大,就沒隨我們前去。
早餐我們吃的牛肉面,領教了當地風味獨特的涼州熏醋。由優質玉米、麩皮、大麥、小麥、豌豆等上等原料,用傳統發酵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多菌種混合發酵,循環套淋、熏制、調香勾兌而成。
我們第一站是天梯山石窟,又稱大佛寺。據說,玄奘大師當年也曾經來此停留過。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我們早晨向南出了武威城,沿著古永高速旁邊的便道走一段312國道遠遠能看到祁連山脈聳入云端與路平行,最后進入山路上山,兩邊山上植被稀疏,黎館長介紹說原來山上是有樹的,后來都被砍伐干凈了,水土流失很厲害,現在山上雖然有些植被,還是被雨水沖出條條深溝,不時出現幾處路基塌陷。稍平緩一點的地方發現路邊有一片廢棄的村落,幾乎沒有人家居住了。舉村搬遷只留下殘垣斷壁,黎館長說是因為沒有了地下水源。黎館長一路上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當地歷史典故和玄奘當年在涼州講經一個多月所發生的故事。不過他濃重的口音,連猜帶手寫我們才能了解個大概。突然發現玄奘真的很了不起,當年經歷過那么多國家和地區,不但能與人溝通,傳經布道,最后把取回的經卷都翻譯出來,真的很了不起。張老師還給我們講了孫中山組織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大會時,會議進行了好幾天,各地軍閥各說各聽,最后就達成一個決議,以后開會先統一口音。看來玄奘真是有非凡的毅力和學習能力。我們也希望黎館長能發揮玄奘精神,在十月份大部隊來的時候練好普通話,要不然現場還要配個翻譯。
這一路上路況雖然不好,但景色不錯,慢慢的,周圍不再是黃土高坡,土質開始有些發紅,剛過一個山崗突然豁然開朗,仿佛來到世外桃源,眼前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拼圖般的田野各種美麗的色塊,一片湖水倒映著秀麗的山色,水面上不時飛落幾只野鴨,遠處的山上云霧繚繞,湖畔有幾處白塔,突然發現還有一座大佛倒映在水中,原來離石窟已經很近了,只有幾公里的路程,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停車拍照,拍下美麗景色的同時,大家又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塊了,要好好的拍拍我們忠誠可靠、性能卓越、豪華氣派的凱迪拉克SRX,義務為上海通用拍起廣告片了。還是陳哲開到山下調頭上山,雖然山勢險峻,路面坑洼不平,不時有塌陷滑坡,但對于我們這匹寶馬良駒來說實在再輕松不過了,一路輕松上山,踏平坎坷,不過癮,掉頭再來,又拍了幾張,還是覺得不過癮,抱怨路況還是不夠有挑戰性。
我們下山后沿湖邊前行不到3公里便到了,天梯山石窟景區。黎館長在當地很有威望,城里城外碰到很多熟人、朋友,看得出很受尊重,黎館長在當地也確實讓人羨慕,本人學識淵博,頗有建樹,漂亮的夫人也是同行,看起來很年輕,但他們的孩子都已經大學快畢業了,一男一女,一個學師范一個就讀武警指揮學院,一文一武。家庭幸福美滿。到了石窟,管理人員非常熱情地接待我們,天梯山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我們參觀的最大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云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蓋,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撐,向對面的山推去,所指之處叫磨臍山。對此,民間有“張義川,水湖灘,大佛爺手指磨臍山”的歌謠和許多美麗傳說。石窟文物陳列館陳列著珍貴的石窟壁畫和佛教造像資料。
告別大佛,返回武威市內的途中經過百塔寺。因有一百零八座白塔而得名,又稱白塔寺。位于武威城區東南20多公里的武南鎮百塔村。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薩班)與蒙元代表、西路軍統帥闊端舉行“涼州會談”的地方,是西藏歸屬祖國750多年的歷史見證。
返回途中加油站不少,但都沒有97#汽油,最后了解到只有啤酒廠對面的中油武威涼州加油站有,而且可以刷卡。因為當地97#油很少有加的,所以一般都不經銷。武威有一個飛行訓練基地,據說乘坐他們的小飛機飛北京只有六百多元,如果想嘗試的話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否則要坐兩個多小時的大巴到蘭州的機場,而坐小飛機可能已經到北京了,但不知道途中會不會“有驚無險”。
車加滿油,人也要進補,在涼州賓館用過午餐后,下午我們首發海藏寺,在城區西北2.5公里。因寺院周圍樹木茂密,碧波蕩漾,猶如海中藏寺,故得名。該寺創建年代不詳,有推斷說建于宋、元之間,所以玄奘大師是否來過此寺不好確定,不過想了解佛教文化,海藏寺還是值得一看的,海藏寺紅色宮墻外,有一座三間三層的木結構牌樓,古樸玲瓏,巧奪天工,走馬板上書“海藏禪林”4個大字。每至日出時分,排樓東側一縷青煙裊裊直上,盤桓于白楊、垂柳之間,縹縹緲緲,給海藏古剎增添了一種神奇絕妙的氣氛,被稱作“海藏煙柳”,或曰“日出寒煙”,為涼州八景之一。進入山門,迎面是大雄寶殿,之后是地藏殿、三圣殿。繞過大殿,走過角樓,是8米高的靈鈞臺。登上靈鈞臺,周圍田園美景一覽無余。據記載,此臺建于前涼。靈鈞臺上有一眼水井,亦稱海心,相傳和西藏布達拉宮的龍王潭相通,據說喝了警鐘之水可以免災消難,醫療疾病。
回程進入市區,經過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的出土地—雷臺漢墓,這是一座高大的長方形的人工夯實的土臺,臺上有明代建筑“雷祖觀”,故名雷臺。1969年,當地農民在雷臺下面挖出了東漢晚期將軍的墓室,出土大量文物,最有價值的當屬“馬踏飛燕”。涼州能看到多處此標志和其他馬的造型,因為涼州古代以馬著稱,西漢時,為了防御匈奴,涼州是重要的軍馬產地。當時,首都洛陽人民稱頌到:“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走馬觀花,沒找到根多于玄奘大師相關的資料后,我們接著去城北的羅什寺塔。
羅什寺塔矗立在武威市北大街,是為了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造的。羅什寺塔最早建于后涼(386-403),塔及寺院在唐時大力擴建,明、清皆有修葺。鳩摩羅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于世代相國之家,羅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庫車。他少時智力超群,聰穎過人,因之被稱為“鳩摩羅什”,意思是“神童”。7歲時當了和尚,12歲游歷西域諸佛教國,以精于佛學聞名。呂光在383年破龜茲,征服了西域30余國,得鳩摩羅什和2萬多峰駱駝,載著西域的珍寶、文物而歸。386年,呂光回到涼州,建立了后涼國,定都姑藏。從此,鳩摩羅什就住在武威,講經說法,傳播佛教達十七八年之久。401年,姚萇之子后秦國王姚興滅后涼國,迎鳩摩羅什到長安,尊為國師,奉之如神,讓羅什住在陜西草堂寺譯經講法,他臨死時說:“所譯經典,要是沒有違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不爛。”409年8月12日,羅什死于長安,享年70歲。相傳,武威羅什寺塔就是根據羅什遺囑,埋葬他不爛之舌之處。現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有佛像。 巍然屹立的羅什寺塔,象征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也是1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