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龍馬洞的三條筆記
(下)
□ 熊奇錄
據卦臺山講解員吳曜彰先生介紹:1992年,臺灣易學博士張淵量先生經過勘察論證,認為卦臺山應為“天心山”。張先生曾用全球定位系統繪制了卦臺山和“龍馬洞”的方位圖,真拿來和卦臺山、“龍馬洞”一對比,十分吻合,妙合天機。張先生還說,找到了“龍馬洞”,就找到了伏羲創畫八卦的真正依據。據此,我們可以說,是“龍馬洞”讓伏羲找到了“一畫開天”思維的制高點,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律,并用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打開人們認識世界的閘門,將困苦中掙扎的人們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因此說,是“龍馬洞”讓伏羲頓生肇啟文明的靈光,開創了人類的新紀元。
至今聽附近的村民說,每逢下雨的時候,“龍馬洞”云遮霧罩、忽隱忽現,似有龍馬出沒。
上面提及的渭水中流間的巨石叫“分心石”又名“風姓石”,雅稱“龍石”。石在渭水中間,渭分以流,故名“分心石”。相傳伏羲坐在這塊石頭上,給每一個部落分一個姓,比如馬、牛、羊、水、雷等,所以又叫“分姓石”。據史料記載,清代時石上建有三層六角小亭一座,小巧玲瓏,惜后被洪水沖毀。
胡纘宗也曾寫過《分心石說》一文:“卦臺東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郡人曰:‘分心石’也。云:石當乎渭,渭分以流。然水漲不見其減,水落不見其增,若與水浮沉焉者。”
渭河繞卦臺山麓東向沖流,“分心石”橫漲中流,與灘石迎擋流水,波濤翻卷,不時引發轟鳴之聲,雄渾壯闊,有類蘇東坡《石鐘山記》中所記的石鐘山。有人認為:這里是“渭水秋聲”的所在地。20世紀50年代,“分心石”被炸毀,現只有石根殘存,與普通河石并無二致。
龍馬精神的點滴思考
在回來的路上,有一個問題時常縈繞在我的腦際:從九龍山那個洞里飛出的為什么會是龍馬,而不是吉祥的麒麟,不是聚福的蝙蝠,也不是展翅九萬里的大鵬呢?
龍當然好理解:作為中國人大多都知道,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在中國民間,龍始終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義,即龍代表了喜慶、祥和與富足。
再說馬,中國的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講是“馬”的文化,戰馬嘶鳴、牧馬驚雷、騏驥游弋,總之馬馳騁千里、駿骨英風,為民族的繁榮和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近代交通工具發明以前,馬馱載著人類的文明和苦難,度關山、赴戎機、穿瀚海、傳羽檄,勞苦功高。沒有馬,那時的社會簡直不敢想象。從多種傳說和記載已證明,天水自遠古時代就是牧馬的天然場地。因而馬在天水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影響深遠,它和龍結為一體,是理想的化身,寄托著人們無窮的希望。
同行的張蘭斌先生專門從事三陽川歷史文化的研究,他說:“之所以由龍馬背負圖書,是我們的祖先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渭河的精靈,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祖先們在世界觀里已經把龍馬等同于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昌盛的代名詞。《易經》中說‘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著敬畏、威嚴、遠大、生生不息……由這匹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來背負圖書,雄壯力大、追月逐日、乘風御雨,可以不舍晝夜,能圓滿放心地完成交給它的使命。”
張先生的話似乎很有道理,我沒有不接受的理由。
而此時我卻想起清代詩人王際有的一首詩:
荒草蒼煙古卦臺,精靈猶護斷文苔。
滄波日逝石長在,空洞云生龍欲來。
一畫堪令山鬼泣,先天何待竹書裁。
后人衍系無窮義,豐鎬龜蒙此地開。
我想:“龍馬洞”也好、“分心石”也好,仍舊如鐵的事實般留存于我們面前。而有關伏羲和女媧的神話傳說,離我們更加的遙遠,但他們神圣的靈光從未煙消云散,因為他們的靈魂總是涌動在我們的血脈中。神話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記錄。正如李燕杰先生《伏羲人祖禮贊》中所言:“伏羲氏作為人祖,是神話?是傳說?還是歷史?如果是神話,這種神話,顯示了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傳說,這種傳說,留下口頭相傳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歷史,這段歷史,更記錄了我們先祖的光輝業績。”
在三陽川乃至天水人心中,“龍馬洞”“分心石”凝固著伏羲、女媧動人的傳說,而他倆的神話則成了流動的“龍馬洞”“分心石”。從留存至今的遺跡上,我們分明讀到了伏羲帶領先輩們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看到了伏羲篳路藍縷、開創文明的生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