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著力解決城鄉特殊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繼續做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 七 ) 以國企改革為重點 , 深入推進各項改革
基本完成國企改革三年目標。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 , 通過規范上市、相互參股、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多種途徑 , 優化國企布局 和結構。著力在具有競爭優勢和潛力的主導產業和行業培育發展 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完成農墾、糧食、流通和公路交通管理等領域改革的階段性任務。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 ,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改革、改制 , 把剩余的國有中小企業盡快轉換為非公有制企業 ; 通過引進域外私人資本、培育新的投資主體 , 再催生、興辦一批非公有制企業 ; 通過健全服務體系、增強服務意識 , 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業擴張升級。
加大投資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改進和規范各類投資管理 ,完善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制和備案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和范圍 , 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 , 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 , 全面推行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制、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 " 代建制 " 。
積極推進其他各項改革。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核心 ,深入推進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從試點入手 , 有步驟地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勘察設計、水利工程、地質勘探等行業的事業單位改革。
( 八 )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擴大消費的切入點。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 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制度 , 提高低收入困難群體收入水平 , 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堅持 "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針 , 進一步落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改善農村消費條件 ,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建立個人信用制度 , 發展消費信貸 , 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大力發展服務業 , 努力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 挖掘文化內涵 , 強化宣傳推介 , 打造特色品牌 , 推動紅色旅游。加快發展房地產、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社會中介、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 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引導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創新經營方式。開展市場清理整頓 , 加強價格監管 , 不斷改善服務環境。
加快對重點行業、優勢產業戰略投資者的引進步伐 , 提高利 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調整優化國外貸款投向 , 推進重點國外貸款項目建設。探索建立新的國內外合作方式。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開發銅、鎳、鉛、鋅、鐵、煤炭等國內省內短缺資 源。積極做好境外投資項目的核準、申報和信息服務等工作。
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和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在穩定傳統出口產品規模的同時 , 積極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出口 , 大力發展機電 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 切實做好重要原材料、省內急需商品的進口和先進技術的引進。積極推進具有出口潛力的產業和企業與國內重要口岸加強合作。
三、 堅持發展抓項目 , 確保“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
今年 , 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要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 抓住項目這個規劃實施的關鍵 , 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抓項目的全過程 , 集中人力財力 , 抓好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的實 施。已經開工的, 要確保年度任務的完成;具備開工條件的 , 要 盡快啟動實施; 已經竣工的 , 要按期交付使用 ; 處在前期工作階段的, 要明確責任, 突出重點 , 全力推進 , 確保“十一五”開好頭、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