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 月 15 日在甘肅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邵克文
各位代表 :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 , 向大會報告 2005 年全省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 200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 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 2005 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 年 , 是實施 “十五 ” 計劃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全省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 發展抓項目成效顯現 , 改革抓企業力度加大 , 非公有制經濟、勞務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 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全面實現。
( 一 )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 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切實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 , 著力引導、發揮和保護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 全省經濟呈現快速、平穩、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 , 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預計,全省實現生產總值 1894 億元 , 增長 11% ,“ 十五 ”年均遞增 10.2%;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 254.6 億元 , 增長 18.1% , 完成一般預算收入 123.4 億元 , 增長 18.5% ,“十五 ” 年均分別遞增 18.8% 和 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8080 元 , 增長9.5% ,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1963 元 , 增長 6% ," 十五 " 年均分別遞增 10.4% 和 6.6%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物價漲幅的回落 , 社會消費不斷擴大。預計 ,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6% , 漲幅同比回落 0.5 個百分點 ; 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8 億元 , 增長 12.1% ," 十五 " 年均遞增 11.6% 。
( 二 )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 特色優勢不斷增強。農業生產繼續向優質化、區域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面積占到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 40% 以上; 糧食總產量達到 837萬噸 , 增長 3.86%, 為歷史上第二個豐收年;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增加到 1500 多家 , 帶動農民 100 多萬戶 , 占全省總農戶的 22% 。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 加大了工業技術改造力度。金川公司銅冶煉節能降耗改造、蘭州卷煙廠異地搬遷 改造等更新改造項目建成投產 , 中石油蘭州石化大乙烯工程、金川公司 20 萬噸銅電解和 3 萬噸硫酸鎳、蘭鋁 15 萬噸電解鋁、華亭 60 萬噸甲醇等項目開工建設 , 酒鋼集團 200 萬噸薄板坯連鑄連軋項目基本建成、不銹鋼項目抓緊實施 , 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都有新的提高。蘭州炭素微孔炭磚與石墨質炭磚等 7 個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竣工驗收 , 蘭州電機廠風力發電機等 13 個項目獲得國家重點支持 , 高技術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安排預算內資金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 引進聚集了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競爭力較強的工業項目 , 提升了園區層次。在市場的強力拉動下 , 石化、有色、冶金、電力等支柱產業 優勢地位進一步增強。預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00 億元 , 增長 18% ," 十五 " 年均遞增 13.7% 。
( 三 ) 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 , 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強。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872 億元 , 增長 15.3% ," 十五 " 年均遞增 14.6 % 。 在建項目 6382 個 , 其中 , 投資 50 萬元以上的新開工項目 5035 個。東鄉南陽渠、疏勒河流域綜合開發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完成退耕還林 382.6 萬畝 , 退牧還草1100 萬畝。天水至寶雞、平涼羅漢洞至定西高速公路開工 , 臨澤至清水、劉寨柯至白銀、永登樹屏至徐家磨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 全省新增高速公路 320 公里 , 總里程突破 1000 公里。 43 條縣際公路已有 29 條、 2550 公里建成通車。蘭新鐵路蘭州至武威南二線線下工程基本完成 , 烏鞘嶺隧道全線貫通 ; 武威南至嘉峪關段電氣化完成正線鋪軌 74 公里 ; 敦煌鐵路開通試運行。慶陽機場復航改造竣工使用 , 嘉峪關機場改造開工建設。全國首條超 高壓輸電工程青海官亭至蘭州 750 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 農村電網、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繼續實施。連城電廠二期擴建、張掖電廠、窯街劣質煤熱電廠三期、酒鋼自備電廠 , 黃河小峽水電站、黑河龍首二級電站、白水江漢坪嘴電站建成投產或部分建成投產 , 白龍江麒麟寺電站、黃河烏金峽電站 , 靖遠電廠三期、蘭州鋁廠自備電廠、華亭煤矸石電廠等一批新的電源項目開工建設 , 預計全省新增發電裝機 120 萬千瓦 , 總裝機容量達到 1000萬千瓦 , 增長 13.5% 。一批中心城市供排水、供熱和垃圾處理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 城市設施條件和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