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從模糊感覺到現實選擇
■李成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甘肅采訪時,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一種叫“遮羞墻”的建筑——在道路兩邊,建起一道圍墻,圍墻上刷滿廣告和標語,遮擋住因貧窮蓋不起“好看的房子”的村莊。在張掖臨澤縣新華鎮向前村,記者看到,這種“遮羞墻”已經被拆得只剩下幾米長,因為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墻后面建起了一排整齊劃一的西式小洋房。
“新農村”,這個出現在上個世紀初的詞匯,在今天無疑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但現實是,對這個“新”字,10個人也許會有10種解釋。
自去年10月開始,記者經歷了山東新農村建設調查,本報在內蒙古、安徽、山西、新疆等地的新農村建設新聞調查策劃,但匯總后的信息卻顯示,各地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和具體操作各有側重。當然,此次甘肅的采訪也不例外。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化、村容村貌整治、農民素質教育、外出務工、蓋新房……從哪個角度入手,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就從哪個角度展開。每個地方力圖展現給你的角度都不同。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共同點,或者說是大家都比較認可的切入點的話,“提高農民收入”也許是最佳的選擇。這一點,在甘肅尤其明顯。雖然這里的各個市州也在努力建設“示范村”,但通過慶陽、武威、張掖、酒泉一路走下來,聽到最多的還是這句話:“提高農民收入仍是第一要務。”
甘肅農業獨具特色,馬鈴薯、中藥材、玉米制種、啤酒大麥、釀造葡萄、蔬菜、水果、花卉制種等地方性特色產品在全國享有盛名。優勢農產品區域特點鮮明:河西灌溉農業區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制種基地、釀酒原料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中部、隴東旱作農業區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中藥材、羊羔肉及肉牛生產基地;隴南山區成為油橄欖、花椒等特色農產品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區形成了全國重要的肉牛、肉羊和細毛羊基地。
然而,自1999年開始,甘肅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卻呈現出徘徊增長的局面。進入“十五”以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的加快,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即便如此,2000年至2004年,該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只是由1429元上升至1852元。2005年,甘肅農民人均純收入還在2000元左右徘徊。
“我們和東部沿海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能同日而語嗎?那收入差幾倍呢。蘭州農民人均收入2700塊錢,前不久我們去廣東,那里農民人均收入最差的都8000多,差不多是我們的4倍啊。”蘭州市市長張津梁對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因此,建設新農村,我們只能立足本地,絕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刮風。”
這就不難理解,在新農村建設的考慮中,甘肅為什么在認識上比較一致——在一個貧窮落后的地區,首要的任務,還是怎么讓農民富起來。
除此之外,對甘肅來說,必須要考慮的是,在這個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方發展農業,還需要與加大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結合起來。對此,甘肅有著清醒的認識。2005年,甘肅省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到1628萬畝,草產品加工能力達到88萬噸(位居全國首位),草產品規模生產基地達到145萬畝,圍欄草場面積達到3485萬畝,分別比2000年增長27.2%、170%、120%和325%,草地生態環境開始出現區域性良性演替的態勢。他們在36個縣分別組織實施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縣農村 能源建設項目和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范村建設項目,五年共建設農村沼氣9萬戶。同時,一大批以“沙產業”為特色的農業企業快速崛起,探索出了一條既保護環境、又帶來效益的農民增收之路。
我們可以期待,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立足“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目標一定會實現。到那時,甘肅的“遮羞墻”將徹底從人們的眼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