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古稱“陰平”,位于甘肅最南端,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地,有“甘肅南大門”美譽。
我們坐車穿行在國道212線文縣境內的高樓山上,外面依然是春寒料峭,眼前的樹木泛著綠意。當我們艱難地爬行完凸凹不平的“十二拐”路段時,個個一臉蒼白,心里是翻江倒海,這種經歷,這種感受,令人不得不驚嘆:陰平古道行路難!
蜀隴咽喉:古要塞,今“瓶頸”涉足文縣,滿目皆山,萬嶺縱橫。據史料記載,這里是“蜀隴咽喉”、“秦蜀鎖陰”,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清朝詩人張其亮有詩云:“天塹一線鎖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說明古“陰平”在歷史上的戰略位置。
公元263年,三國名將鄧艾伐蜀直取成都,偷渡陰平,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700余里,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鑿石鋪木,造棧而過……翻越摩天嶺,絕壁無路,將土攀葛而上,以毛氈自裹,推轉而下,死傷不計其數,演繹出了中華民族征戰史上極其悲壯慘烈的一幕,留下文縣現存的“滾氈坡”遺址。
曾經為擁有交通要塞而自豪,如今卻為交通落后而痛楚。
長期以來,文縣豐富的資源優勢因交通閉塞而難以更好、更快地開發利用。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斷言:西秦嶺是個復雜的寶貝地帶,文縣正處在這個地帶的“金三角”位置上。全縣金、銅、硅、錳、重晶石、大理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極為豐富,礦產資源價值數百億元。
文縣境內有“兩江八河”和360多條溪流,水利資源居全省之冠,可開發電機裝機容量175萬千瓦,占全省的百分之二十。
文縣盛產花椒、紋黨、茶葉、木耳、油桐等農副土特產品,盛產1000多種中藥材,被譽為“隴上藥鄉”,其中“紋黨”是甘肅“四大名藥”之一,暢銷東南亞等130多個國家地區。
文縣境內還有煙波浩淼的“洋湯天池”,風光秀麗,躋身于我國“四大天池”的行列,被列為甘肅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風景區。
這里毗鄰世界著名旅游勝地九寨溝,是全省唯一的大熊貓保護區———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文縣成為極具開發潛力的寶地。
暢路活縣:要致富,先修路文縣人早就發現自己的先天不足:交通的不發達意味著經濟的不發達。
對此,縣委、縣政府鮮明地提出交通發展為先的思路:暢路活縣。全縣干部職工上下齊心,形成合力,交通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國道212線在文縣境內全長204公里,是“甘川公路”的核心地段。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戲言:文縣212國道只適合跑“212”車,時速21.2公里,每百公里耗油量21.2公升,每天只能行駛212公里,只適合二十一二歲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開車。
從2002年開始,縣上努力爭取國家資金1.2億多元,實施212線一期拓寬改造工程,基本實現了全面鋪油。
省道、縣鄉公路建設齊頭并進,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縣鄉道路在9條258公里和鄉村公路100條700公里的基礎上,2003年投資新建10條32公里鄉村道路,去年又投資新建35條314公里,并對冷梨路、碧范路增設了橋涵工程。全縣7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橋梁建設更是形勢喜人,在白龍江上建成全長102米的冷堡子大橋,又建成了斷關、橫丹橋等公路橋梁,還維修了9座鐵索吊橋,解決了3萬多人過河難的問題。
著名的龍井茶產地李子壩,是文縣碧口鎮的一個村。去李子壩,必須取道于四川省青川縣,過去一直是鄉村土路。去年,文縣投資50萬元,相鄰的青川縣投資120多萬元,終于使這條有名的茶道實現了通油路,極大地促進了采茶產業的發展。
連接212國道,通往“高峽明珠”洋湯天池的旅游線路———趙天公路,已完成一期改造工程。
同時,碧口和白龍兩大庫區,建成了碼頭渡口四處和隴南港口一處,水上運輸也方興未艾。
三縱五橫:暢路網,上等級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立晴雨無阻、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體系,以實現交通狀況由嚴重滯后到相對適應的轉變。文縣縣委、縣政府初步制定了“十一五”期間交通發展藍圖:以國道212線、省道東青線、縣道何馬線、安中路和趙天路為依托,以城關鎮和碧口鎮為輻射中心,構建公路的“三縱五橫”骨架體系,以白龍湖、碧口水庫、漢坪咀水庫為依托,構建水運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