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過東鄉族自治縣的人都知道,該縣縣城坐落在群山萬壑之間的瘠瘦山梁上。說是縣城,倒像個集鎮。據說一外地客商來東鄉縣城轉了一大圈后,追問當地人縣城在哪里,問的東鄉人感到汗顏。
盛夏時節,記者又來到東鄉縣,發現縣城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新變化:寬闊的馬路以主街道為中心,呈放射狀流暢地延伸到山上山下各單位;曾經屹立在縣城東南面的一座大山被削平,削山填溝的平地上矗立起一幢幢嶄新的住宅樓;昔日的一條荒溝依照其原型,被巧妙地建成層層疊疊的天然看臺,溝底是平坦的大型體育廣場,頗有古羅馬體育廣場的風格;具有伊斯蘭建筑特色的“三館一中”大樓色彩明艷,醒目地聳立在縣城中心……崇山峻嶺間崛起一座新型縣城。
縣委書記趙維國自豪地告訴記者:“經過全縣連續三年的努力,改變了東鄉縣過去‘有縣無城’的歷史,縣城由2.1平方公里擴展到5平方公里。我們要打造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第一山城。”
科學規劃,展現東鄉山區特色東鄉縣是全國獨有的東鄉族發祥地。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鎖南鎮,城區面積狹小,基礎設施滯后,“縣城一條街,從東看到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真實的寫照。由于供排水設施落后,下大雨往往使居民住宅和單位院落流污塌陷;沒有專業市場,使主街道成為馬路市場;公共設施幾乎空白,群眾文化生活單調。由于受地質地貌條件制約,歷屆領導班子對縣城城建始終處于修修補補、零打碎敲的短期建設。
新一屆領導班子決心從全縣干部群眾建設新家園的強烈愿望出發,來改變東鄉的落后面貌。在制定縣城總體規劃時,部分人認為縣城在山頭上沒有發展前途,提出將縣城遷往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較好的達板、唐汪等鄉鎮;大部分人認為鎖南鎮代表著東鄉族艱苦奮斗之地,因為全縣90%以上的群眾居住在山區,全縣1750條梁峁、3083道溝壕代表著東鄉的形象。
于是縣上決定在原址實施縣城改擴建工程。于2003年10月啟動縣城改擴建工程,委托省、州相關專家設計規劃,根據《縣城總體規劃》“一心、兩環、三片區”布局,堅持規劃一張紙、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保證了縣城建筑風格的統一協調。
削山填壑,愚公精神拓展空間城市建設必須要有相應的土地資源作保障,但東鄉縣縣城地處五梁六溝交匯處,面積狹小,地質復雜。縣委、縣政府根據縣城依山而建、順坡分布的特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削山填溝造平川,拓展城區面積。在縣城東面削平了150米高的尕廟嶺,用200萬立方米土填平了山下荒溝,建成占地196畝的撒爾塔文體廣場,廣場十分寬廣,有400米標準的田徑場套足球場、兩個籃球場、4個羽毛球場、1個排球場等。并依照環山荒溝,巧妙構思,在廣場周邊坡面上整齊劃一的一道道水平臺,栽植著一排排綠意盎然的刺柏、垂柳、丁香等苗木,成為容納10萬多觀眾的天然看臺。縣上將首次承辦即將召開的臨夏州少數民族運動會,屆時,觀眾在樹陰下居高臨下觀看體育賽事。目前,縣上已削平3座山頭,移山填溝新增土地615畝,建成益民住宅小區、南園綜合市場、綠化小區等。
拆遷是每個城市改擴建中普遍面臨的頭疼事,而在東鄉縣把縣城改擴建的最終落腳點放在“群眾受益”上。在拆遷、征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不同層次的補償標準,讓群眾不吃虧,拆遷居民房屋9700平方米,征地581畝,已兌付1361萬元,對資金暫時落實不了的,用協議形式分期補償。這使群眾積極支持拆遷征地,他們一改“寺不搬遷、墳不動土”的穆斯林傳統習慣,搬遷一座清真寺、一所烈士陵園、158座墳墓。整個搬拆遷沒有發生一起矛盾糾紛,沒有出一例到縣上上訪事件。
多方融資,促進全縣經濟發展資金籌措是城市建設的一大難題,而東鄉縣2002年的財政收入不足1000萬元,財政自給率僅為4.5%,城建資金從何而來?東鄉縣不僅想方設法爭取文化、教育、城市基礎設施等國家扶持項目,而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民間投資,成立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土地等存量資源換增量,吸納了一大批民間閑散資金。采取政府資金作引導、平整土地打基礎,通過出讓折價款、民間資金建商鋪、職工集資建住宅、招商引資建市場等方式,從借款30萬元啟動到已完成投資1.93億元的縣城改擴建工程中,招商引資和民間投資達1.09億元,占到60%,成為城建的主要資金來源。
如今,一個空間布局合理、民族特色鮮明、現代氣息濃郁、商貿日趨活躍、功能不斷完善的山城城市初具規模,提升了東鄉縣在外界的形象和知名度,為縣上爭取更多項目創造了良好條件。今年以來,全縣從投資2.4億元的31個項目,如今達到投資3.3億元的41個項目。一位到省上跑項目的縣上領導說:“以前人家不給我們項目,說我們拿錢不辦事,發工資了。而今,他們來縣城實地考察后十分驚嘆:‘你們沒有錢還能搞縣城改擴建!’愿意給我們項目。”縣城改擴建拉動了全縣固定投資增加,促進了經濟發展。去年,全縣生產總值達4.39億元,城鎮化率由4.8%提高到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