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每一門藝術都有個傳承和傳播的問題,蘭州方言藝術將如何走下去,能否有發揚光大的一天?
王海:將蘭州方言發揚光大就是一種奢望,蘭州方言是一個小語種,它不普及,蘭州方言現在往外面推,沒有可操作性。所以我老有一句話就是“成也方言,敗也方言”。因為方言,我們走了一條創作和演出的捷徑,但也是因為方言,束縛了我們的手腳,它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你的發展,你只能在三縣五區這塊地方發展,出了這三縣五區,你再往遠走點,隴南、天水、河西就不是一個味道了,那里面的人也許能聽懂,但聽不出蘭州方言的微妙之處。如果你把它用當地話翻譯過來再說,就好比一塊地毯,你把它翻過來,花紋依然還在,但是遠遠談不上華麗,遠遠談不上精致。
任何一個產業投入和產出是成正比的,方言藝術才多大投入啊,就像一桌豐盛的酒席,方言的東西只是其中的一碟小菜,這道小菜做好就已經很不錯了,你說它能爽口也罷,它能調味也罷,它就是一碟小菜,它不是人們能夠果腹的主食。蘭州方言藝術我們不求發揚光大,我們只為熱愛我們藝術的蘭州的老百姓增加歡樂,我就是個小面點師傅,王師傅就會做這個小面點。能把這碟小菜做好,我覺得就不錯了。
再一個,對于發揚光大怎樣還要看怎樣去理解了。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叫發揚光大?我覺得還是要務實,先不求要推出去多遠,而是要致力于做成體系。在這方面我們都在摸索,現在有了方言民謠,快板,相聲,我們還在嘗試其他的形式。
記者:在你看來,蘭州方言藝術的發展處在一個什么狀況?
王海:良莠不齊,還有差距,大有可為。
現在拿方言混事的人太多,許多人不去提高自己的藝術性,認為說方言就會火,這種想法是本末倒置。方言藝術里,四川,湖北,廣東這些地方都走在了我們蘭州的前面,和東北比差得就更遠了。
方言對演員來說,就是長跑運動員腳上的鞋,不存在鞋好鞋壞的問題,關鍵是人的問題,運作的問題,缺乏人去致力于這個。四川搞音樂散打的李伯清,人家并不是一個李伯清。而且以現在的現狀來看,蘭州方言藝術還差的很遠,張保和離開后,后繼乏人。
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是上層建筑,有句話叫“飽暖思淫欲”,這句話用在這里雖然有些不合適,但道理是相通的,人只有吃飽了穿暖了,小康富足了,才會有文化上的需求,隨著甘肅省經濟的發展,我覺得這一行可供挖掘的潛力很大,將來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