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 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秦州
——秦州區鄉鎮改革發展巡禮
娘娘壩鎮:開創農村發展新局面

娘娘壩鎮地處秦州區南部林緣山區,距市區37公里,鎮域面積513平方公里,316國道和甘什戰備公路橫貫全境。近年來,娘娘壩鎮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村鎮為目標,充分挖掘和發揮娘娘壩鎮的資源優勢,突出當地特色產業,抓主抓重,實施區域開發,按照“做大做優特色優勢產業,鞏固提升傳統后續產業”的總體思路,認真“夯實一個基礎、抓好兩個關鍵、突出三個重點、做好四項工作”,促進全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夯實一個基礎:就是夯實好以“兩高一優”農業為主的種植業,積極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確保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增收。主要任務是:完成示范推廣玉米新品種1.3萬畝,小麥新品種1.1萬畝;完成旱作農業玉米全膜雙壟溝播2000畝;種植麥后復種蔬菜2000畝;完成機耕2000畝,機播1000畝,機收300畝;種植各類中藥材2000畝;種植甜玉米600畝;在廟川村種植百合100畝;在馬家壩種植玫瑰50畝。
抓住兩個關鍵:一是抓好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全力做好塑纖新型裝飾板建材生產項目建設工作,抓好南峪先野特種生態豬繁育基地龍頭企業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南峪村特種生態豬繁育小區“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完善舒家壩凱盛養殖場建設,做好投資100萬元的趙峽村紅山龍特種野生豬繁育基地的建設工作;二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完成董水溝門至李子段全長9公里道路的鋪油工作;抓好李子至白音、溝門至長河兩條通村公路的建設工作;抓好梯田建設和馬家壩村人畜安全飲水工作;實施好錢家壩、柳林、廟川和金池整村搬遷村的巷道硬化工作。
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突出發展好畜牧養殖業。發展好廟川、舒家壩大河、凡窯自然村養牛小區建設,養殖黃牛500頭以上;積極推廣新技術,完成黃牛冷凍1500頭;發展養蜂4000群;抓好現有柳林,新增魚塘面積50畝;二是突出發展好用林建設。積極配合林業部門做好中德合作造林項目的實施工作;落實退耕還林套改荒造任務;發展好白音村200畝“三松”育苗基地建設;做好柴家莊紅豆杉種植繁育工作,擴大紅豆杉種植100畝;抓好護林防火工作;三是突出發展好生態旅游業。做好李子旅游資源的對外宣傳和報道工作,發展好長河村度假樂園建設,提高農家樂建設規模和檔次,提高服務水平,加大投資力度,開辟長河至曲溪旅游線。
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做好勞務輸出和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做好就業基地建設,爭取明年定向輸出勞務人員1500人;做好一年四次的培訓工作,全年培訓農民2800人次;做好農民工維權,解決好群眾的各種困難和疑難問題;二是做好各項社會事業工作。完成計劃生育服務所、司法所、派出所建設;完成李子衛生院和三所學校的校舍等硬件建設;做好廟川村260畝土地流轉工作做好計劃生育工作,全面完成各項指標任務;三是做好市場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工作。做好娘娘壩鎮農貿綜合市場的后續建設工作,對娘娘壩村實施綠化、美化;建設3個垃圾箱和1處垃圾集中填埋點,改善鎮區環境;四是做好災后重建工作。加快金池村60戶整村重建戶房屋建設進度,保證重建房屋質量,做好重建戶新建房屋的搬遷入住工作。
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按照“做大做優特色優勢產業,實施區域開發,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農業基地和產業帶,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在廟川村種植甜玉米300畝,繁育百合種球50畝,發展純自然型農家樂5戶;在南峪、廟川、孫集等村共種植各類中藥材2300畝,品種主要有柴胡、板藍根等;在孫集、趙峽、廟川、李子等村種植紫花苜蓿和紅豆草1200畝;在孫集、牛峽、張山、小南峪、南峪、娘娘壩、廟川等村種植旱作農業全膜種植1000畝;示范推廣玉米新品種1.23萬畝;在李子村種植油料170畝。
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南峪村紅山龍特種豬生態養殖場建設項目上,總投資500萬元,占地25.3畝,已完成4排圈舍和2排辦公房屋的建設;馬家壩塑纖新型裝飾板建材生產項目,總投資2680萬元;舒家壩凱盛生態養殖場建設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柴家莊紅豆杉開發與研制項目,總投資208萬元;投資200萬元、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娘娘壩鎮集貿市場建設項目已經封頂,即將竣工;取得省農業特產產業化財源建設項目資金18萬元;爭取到市水利工程建設資金7萬元;爭取到李子中金公司支援地方建設資金11萬元。目前共計爭取區外資金36萬元。
災后重建、受災群眾安全越冬及救災物資發放工作扎實開展。“5.12”地震發生后,全鎮共有受災戶1226戶、受災人口5768人,鎮政府高度重視受災群眾安全越冬工作,對受災群眾越冬所需物資已經準備妥當,安排到位,保證了受災群眾能夠安全越冬。對于款物發放管理工作,在發放過程中切實加強上下溝通協調,保證了救災款物的順利發放,做到了帳務清楚,發放公開、公平、公正、合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2009年,娘娘壩鎮將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繼續抓好六大產業,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扎實的工作態度,在新的航線上駛向更高的領域。
牡丹鎮新農村建設助推大發展
牡丹鎮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南部,距城區43公里,屬高寒陰濕山區鄉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雨量較豐富,適宜于多種農作物生長,是秦州區西南產糧大鎮和重要的商貿物流、騾馬交易中心。文化資源較豐富,“三國古戰場木門道”等文化基地分布鎮域內。2008年被天水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文明鄉鎮”。
近年來,牡丹鎮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發展新農村,加大勞務輸出產業,科學調整壯大優勢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教育,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格局。
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全面提升村鎮發展新水平。結合秦州區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牡丹鎮對市級示范村牡丹村結合小城鎮建設規劃,完成小城鎮建設一期工程,新建商業鋪面80套,現已投入使用。在規劃區域內新建了牡丹中學家屬樓、牡丹農電所、派出所,建筑占地面積均在500平方米以上,改善了辦公條件。城鎮化風貌進一步得到美化和提升。在推進村王家鋪村實施完成道路硬化1200米,籌資12萬元,修建過水面一處。團莊村道路硬化890米,并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示范村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目前進展良好。
科學調整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顯著。在原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旱作雙壟溝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旱作雙壟溝全膜覆蓋栽培保濕效果良好;進一步擴大蘆筍基地建設,形成自主育苗,自主栽培的發展模式,蘆筍產業得到進一步壯大;積極引進小麥新品種蘭天21號和中梁25號,在全鎮推廣種植5000畝,并引進玉米、馬鈴薯、胡蘿卜、油菜、葵花等新品種10個以上,從種子著手,進一步推進科學種田的普及。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農村交通道路建設發展較快。積極爭取通達工程,幾年來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通達工程項目路20余條,結合新農村建設,2008年在大柳樹村貫徹實施通暢工程;梯田建設更具規模化。自2006年能源建設項目實施以來,全鎮先后在杜陽、大灣、陳石、王家大山等村實施“一池三改”工程,共建沼氣池663眼。
新農合惠民工程落實到位,其他各項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是成立了機構,充實了人員,布置了快捷、方便的辦公場所,確立了各項制度及業務流程2009年參合率達93.02%。二是通過對勞務輸出的宏觀指導,搜集務工信息,形成了有組織、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務務工人員規模。三是農村低保、醫療救助、五保戶、優撫對象等資金的發放全面落實。四是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監督工作,特別是農村嬰幼兒奶粉市場的整治,建立長效機制;六是全鎮形成大興教育之風的良好風氣,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進一步加強土地、電力、婦女、兒童和老齡等各項工作的工作力度,不斷開創了和諧牡丹建設的新局面。
中梁鄉:千方百計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梁鄉按照區委精神,早安排、早部署,及時確立了全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做大做強林果產業,實施好農業種植、韭菜生產、勞務輸出、規模養殖、良種推廣五大產業,抓好旱作農業、沼氣能源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個重點,走農村經濟科學發展、循環發展的路子,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目標。
強化機構編制管理
落實三個文件精神
2008年,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中梁鄉緊密聯系農村工作實際,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全體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狠抓學習宣傳,切實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制定了《中梁鄉“三個文件”學習計劃安排》,采用集中學習、自學、專題講座、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標語、廣播、宣傳欄等多種渠道向廣大群眾宣傳“三個文件”和“三項紀律”,使他們及時了解、掌握“三個文件”,“三項紀律”的主要內容。張貼標語120條,舉辦板報18期。
——狠抓長效機制建設。中梁鄉結合實際,把“三個文件”、“三項紀律”的規定精神滲透到各項管理制度之中,對現行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了修訂完善,努力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與“三個文件”、“三項紀律”精神相適應的長效機制,使全鄉財經紀律、組織紀律、人事紀律進一步規范,并進一步推動了全鄉工作的全面落實。
——轉變作風得實效。一是形成了領導帶頭,親臨一線的工作氛圍;二是全鄉干部能夠深入村組,吃在村上,住在村上,蹲在點上,切實轉變了干部作風,有力促進了工作;三是鄉屬各單位配合工作得力。切實形成了全鄉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方一股勁的良好氛圍;四是村干部工作熱情空前高漲。通過學習“三個文件”、“三項紀律”,對村干部實行績效考核,提高村干部報酬,激發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了村干部工作熱情,有力地促進了工作。

特色種植
優勢明顯
近年來,中梁鄉全力打造農業農村經濟重點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果園建設方面:由鄉果協組織,外聘日本、北京專家,內聯果農,舉辦各種培訓班15期4000余人次;鄉上調運地膜4噸,對2007年新建的7100畝果園實施了鋪膜;完成了6370畝果樹建園地塊的登記、丈量、造冊、打眼和苗木栽植等工作;在陜西舉辦的“2008中國果品年會暨陜西蘋果節”上,中梁鄉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優質蘋果基地百強鄉鎮”,中梁產優質花牛蘋果在北京獲金獎,為天水人民爭了光。
道路建設方面:完成下韓2.3公里,茍臥1.9公里,上金1.4公里,馬周1.6公里,馬莊0.6公里,座崖2.6公里,兄集1.6公里,董灣至馬窯3.8公里,李家莊1.2公里的通達工程建設,全部碾壓鋪沙;組織全鄉群眾開展了三次“筑路月”活動,修復因地震造成的田間道路75條180余公里,打通沿梁經果帶道路160余公里。
新農村建設方面:結合災后重建繼續完善何家廟市級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先期規劃沼氣能源建設57眼,規劃整頓村內巷道,平整進村水泥硬化路的地基,完善了各種軟件資料;劉家河村利用區上投資的100噸水泥,組織村民日投勞50余人次,自籌拉砂1100余立方,寬2.6米,長1430米的村莊巷道硬化;鄉上成立的村容村貌監察隊,嚴格執行《中梁鄉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對全鄉各村的環境衛生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整治。
畜牧養殖業方面:以“興產業、舞龍頭、擴基地、聯農戶”為發展思路,緊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根本目標不放松,積極探索優化畜牧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大力開展畜牧業產業化、現代化建設,逐步以順旺、草胡、上茹三個養豬場為龍頭,以輻射帶動農戶、擴張規模、延伸產業鏈條為重點,加快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步伐,全力打造養殖經濟。
以合作醫療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全鄉2008年合作醫療參合3794戶,參合率為96.33%,上報區外住院報銷188例,發放醫療報銷費251740.42元。截止目前,全鄉外出務工人員達6000人次,10月19日“秦州區農民工培訓基地啟動儀式”在該鄉舉行,并對勞務基地授牌,通過勞務基地開展培訓8期780人次,培訓技能人員225人,參加技能等級考核99人,并完善了全鄉6000余名勞務人員建檔立卡工作。
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取得新進展。“5.12”地震對全鄉群眾財產和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嚴重的損失。全鄉受災1680戶7421人,共核定重建戶502戶,維修戶1178戶。災情發生后,全鄉干部深入調查研究,確定重建思路,通過近5個多月的全力奮戰,中梁鄉災后重建工作進展順利。
特色工作不斷呈現
亮點頻出
2008年,中梁鄉也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優質蘋果基地百強鄉鎮”。中梁蘋果在陜西舉辦的 “2008中國果品年會暨陜西蘋果節”上得到參會者一致好評,并在北京參展會上獲得二等獎。
良種示范推廣助農增收。以農科所中梁試驗站為依托,采用“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形式,在全鄉建立小麥、油菜、洋芋良種繁育基地向陽、龍鳳、三灣、茹灣、馬周、草胡等6處,帶動區域內種植農民經濟增收500萬元以上,并使全鄉良種推廣率達100%。
勞務培訓取得新突破。 2008年,中梁鄉被確定為“秦州區農民工培訓基地”全鄉通過勞務基地開展培訓8期780人次,培訓技能人員225人,參加技能等級考核99人,為農民工持證上崗奠定了基礎。
流域治理獲得新進展。鄉梯田建設堅持整灣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完成山水田林路綜合流域治理,新修梯田1600畝。
旱作農業試點成效顯著。2008年全鄉試點完成了以茍臥為核心的3000畝雙壟溝旱作農業地膜玉米種植,獲得大豐收,普遍增產30%以上。
基層組織建設以認真貫徹長效機制文件為載體,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習教育活動成果,積極抓好科學發展觀落實工作思路,精心制定示范點帶動全面工作的新機制。并初步探索形成了“支部+協會”的產業鏈運作新模式。
展望未來,中梁鄉將繼續下大力氣,攻艱克難,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實,力爭使今年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太京鎮:打造農村新氣象

近年來,太京鎮緊緊圍繞區委提出的“堅持一條主線,突出兩項重點,實施四項工程,強化五個方面保障支撐”的總體要求,積極發展果品、蔬菜、養殖三大產業,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李家臺子記者看到村莊干凈整潔,村民生活悠閑自得,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僅去年一年全村的投資就近700萬元。由天水華康果蔬有限責任公司投資460萬建設的儲藏量1000噸的氣調庫,極大地解決了全鎮5000畝大蒜、1200畝桃、7000畝蘋果的儲存問題;投資200萬元在村北建成占地30畝的東川果品蔬菜交易市場,在交易市場東側,一片占地20畝的新村崛地而起,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道路,一戶戶幽靜雅致怡然自樂的農家小院,繪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處處顯示出溫馨動人的景象。
夯實農業基礎
打破發展“瓶頸”
——認真實施“雙承諾”、“雙公開”、“雙評議”和“雙培雙帶”工程。2008年全鎮緊扣“富民”目標,把“雙培雙帶”工程與“三級聯創”活動結合起來,與“萬名黨員創業行動”結合起來,發展壯大了灣子村農家樂園,甸子村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窩駝村非公有制企業等8個“雙培雙帶”工程示范基地。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窩駝村緊緊圍繞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與村莊建設協調發展,目前村莊道路硬化率達100%,自來水入戶率達100%。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李家臺子村在村莊規劃完成后,又硬化4條1500米村內道路;建成李家臺子村內便橋一座,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結合災后重建,籌建村民新居20戶,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建成文化體育活動場1處,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建成農家書屋1處;完成了東川果蔬批發市場場地硬化工程;區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北崖村立足本村優勢,大力發展林果蔬菜產業。共發展優質花紅棱秋150畝、大櫻桃50畝。
——統籌協調,繼續抓好新農村建設推進村工作。按照區上農產品基地建設的總體思路,太京鎮結合本地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產業發展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年初,太京鎮窩駝村被確定為省、市、區三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李家臺子村列為市級新農村示范村,灣子、北崖、鄭家磨、田家莊、靳家崖、廟子6村為整體推進村。
與此同時完善了太京鎮大蒜種植協會,并在工商局注冊“京美”大蒜合作社。加強對大蒜協會、果農協會、養殖協會、農家樂協會的管理服務。新建了窩駝村奶牛養殖、蔬菜協會,劉家莊果樹協會等7個村級協會。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項目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突破。2008年4月份,引進天水鴻盛建材有限公司在韋家溝村建成采石場一處,工程投資290萬元,現已投入使用;2008年3月份,引進天水峽門石材有限公司在馬岐山村建成采石場一處,工程投資260萬元,現已投入使用;2008年4月份,引進天水信天建材有限公司在東山村建成采石場一處,工程投資300萬元,現已投入使用。
——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道路建設方面。在2009年里,共有“通達項目路”6條32.1公里;一條為G316-龐家溝3.5公里水泥路通暢項目;新修梯田點園區道路14公里;沙化道路3條10公里,確保了每條通村道路暢通無阻;水利建設方面,完成了鄭家磨、靳家崖、川口三村773戶3633人的安全飲水工程。林業生態建設方面,利用土壤解凍,墑情較好的有利時機,針對退耕還林地塊缺苗、死苗的現象,組織人力逐戶逐塊的進行了登記造冊,并積極發動退耕戶進行了補植補造。2008年完成三北造林1000畝,配合區林業局在馬岐山、化里完成中德造林1100畝,完成馬岐山退耕還林配套荒造1500畝。
——天定和寶天過境段高速公路建設的征地拆遷及協調保障工作。為順利完成此項工作任務,對涉及天定高速公路征地的師家崖、靳家崖、鄭家磨、川口、董家磨、甸子、灣子等七村作了重點安排,鎮政府多次組織精干力量對以上七村進村入戶,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征地補償款的發放工作,向天定項目部移交了所征用土地。與此同時配合寶天過境段完成了征地丈量及前期準備工作,積極配合天定施工標段處理隨時出現的種種問題,為高速公路建設保駕護航。
——教育、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繼續推進“川區學校對口支教”的辦法,大力改善山區教學、辦公條件,促進太京鎮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在去年積極協調無償建設村學的基礎上,在師家崖、靳家崖又協調8畝土地用于建設師靳小學;同時為窩駝小學解決操場用地6.5畝,為二十鋪小學擴建解決用地5畝,為這幾所學校災后重建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新農合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等特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抓好新農合工作。通過宣傳,受益群眾現身說法等形式,讓群眾積極參合,全鎮參合人數達到了27247人,參合率達到了94%,投保資金544940元,群眾從中受益300多人次。
災后重建井然有序。受“5.12”汶川地震波及,全鎮26個行政村有24個村因地震受災。東山木角山自然村搬遷工作新村道路建設及場地的平整工作已完成;韋家溝黃龍溝自然村的選址工作幾經變動,目前正在進行道路建設和場地平整工作;李家臺子村13戶異地重建戶以統規統建的方式開展,目前一層建設已全面封頂。
2009年,太京鄉將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根本任務,按照“抓好一個中心,實施三大戰略,突出六個重點”的工作思路,團結和帶領全鎮廣大群眾,立足城郊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作風,扎實工作,開拓創新,使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