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 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秦州
——秦州區鄉鎮改革發展巡禮
華岐鄉:構建城鄉發展長效機制

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地處秦州區西南部的華岐鄉,只見寬闊通暢的柏油馬路,阡陌縱橫的林路渠網,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整齊的農家房舍內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蕩漾著和諧文明之風。近年來,在新一屆黨、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鄉干部群眾,求真務實,艱苦創業,積極探索治窮致富路子,譜寫著一曲曲人定勝天的詩篇,經過不懈的努力,這里人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調整產業結構
拓寬致富門路
華岐鄉氣候干旱,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為吃蛋,種田為吃飯”是過去全鄉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市場優勢和發展優勢,因地制宜,提出了“依靠科技、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在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穩步推進林果業建設,壯大農業化經營。
這里的老百姓都是靠家作物種植來吃飯和養家糊口的。對這一點,王小鵬書記是深有感觸,他認為,“窮則思謀變,思路一變天地必寬,抓好種植業就等于抓好了農業的根”。所以,全鄉上下本著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新技術,更新玉米、馬鈴薯品種,確保農業增產增收。春播一開始,鄉上就補貼地膜、籽種、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有利地保證了旱作農業實施。同時,鄉農技人員還深入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指導,示范種植,現場講解,保證了旱作農業的種植質量。
華岐鄉以園區小范圍示范種植帶動群眾發展新型產業、特色農業,一是在汪團村采用反倒包的方式將20畝土地建成航天辣椒示范園區,二是在辛大村和汪團村集中連片,規劃建成蔬菜大棚150座、占地100畝的蔬菜示范園區。三是鄉上投資2870元提供新品種胡麻籽和化肥,在皂華公路,扶持范山村群眾種植新品種胡麻50畝,四是壓夏增秋,做強葵花產業。
要致富、先修路。華岐鄉提出了改善交通環境,實施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戰略,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逐步推進,整體提高”的工作思路。修路現場,從書記鄉長到一般干部全部投入戰斗。與此同時,2008年新修辛大河堤1000米,文莊河堤1050米.汪團河堤176米.繼續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增加家業發展后勁,改善農業基礎環境,規劃機修梯田500畝。
與此同時,華岐還利用皂華公路鋪油的有利條件,積極與交通部門聯系,將華岐小城鎮街面硬化,并由原來的6米擴展為了12米。徹底改變了“晴天塵土飛,雨天泥水流”的現狀。
發展特色產業
文明興鎮造和諧
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華岐鄉在新農村建設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明確提出了“政府引導、群眾主體、調整結構、強化基礎、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培育農民、提高素質”的工作思路,以汪團村市級示范村建設為龍頭,示范帶動辛大區級示范村的建設。加大科技保養,改良作物新品種。在汪團村改良馬鈴署500畝,在韓山村種植脫毒馬鈴薯500畝。以科技為先導,在汪團、辛大村種植優質馬鈴薯500畝,在姚宋、文莊分別種植脫毒馬鈴薯500畝。以科技為先導,在汪團、辛大等村發展蘋果基地建設。2008年在汪團發展蘋果600畝,在辛大栽植了300畝,下馬栽植了500畝,文莊栽植干果200畝,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在整個新農村建設中,華岐鄉舉辦農民培訓班,加大對村上青壯年掃盲工作。與此同時還重視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對困難家庭實行救助,幫助困難孩子上學。實施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視的村村通工程,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現全鄉21個村都能看到有線電視,電話覆蓋全鄉。
圍繞一個中心
實施八項建設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華岐鄉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全面發展。所以,他們在具體工作中主要以圍繞一個目標,開展兩項教育,抓好三支隊伍,實施八項建設來開展工作。
圍繞一個目標:即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夯實基礎,綜合治理,標本兼治,加強農田水利和道路建設。
開展兩項教育:即繼續開展全民法制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開展干部職工“三個文件”的教育和十七大報告及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
抓好三支隊伍:即建設一支高素質、懂技術、會管理的鄉村干部隊伍,建設了一支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黨員隊伍,建設了一支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黨員隊伍,建設了一支扎根的農民科技隊伍。
實施八項建設:一是林果業建設。繼續完善以海池片為主的萬畝果園建設,在全鄉現有果園8000畝的基礎上新建果園2000畝;依托德援造林項目,抓好示范村荒山造林2000畝;二是道路建設。對2007年的通達公路加大了管護力度,確保了全鄉通達公路的暢通;三是水利建設。積極爭取立項,完成李集——秦溝60米河堤,李——董灣兩邊各400米河堤建設;完成梯田建設500畝;鞏固完善了文集、韓山等村的水窯工程。四是能源建設,主抓了董灣村50眼沼氣池建設。五是產業化建設,完成全鄉全膜覆蓋玉米種植;重點在辛大—汪團村種植航天2號辣椒100畝;在韓山、勿馱兩村種草1000畝。扶持葵花種植,爭取推廣優質高產良種葵花800畝。六是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獸防疫站建設、鄉文化站建設、計生服務所建設、整頓規范辛大一條街。七是新農村建設。完善市級示范村汪團,區級示范村辛大,硬化汪團巷道1500米,下馬巷道2000米,姚宋巷道2000米,辛大巷道2000米,文莊巷道2000米。八是畜牧業建設,扶持李白村趙世全養牛場,力爭達到存欄100頭。扶持辛大村堅宏義養雞場,規模養雞5000只。
齊壽鄉:加快發展譜新篇
齊壽鄉位于秦州區東南部,距市區30公里,東連麥積區甘泉鎮,南接秦州區娘娘壩鎮,西與平南鎮接壤,南與皂效鎮為鄰,316國道穿境內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鄉共有16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4498戶22359人,總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4萬畝。其土地資源豐厚、土壤保墑性強,適宜于農業生產。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以林業、養殖業發展為特色,以勞務輸出為龍頭的農業鄉。全鄉糧食作物以小麥、地膜玉米、洋芋種植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胡麻、藥材。境內的齊壽山是國家長防林重點保護單位,以落葉松、黃松、油松為主的生態林面積達到14000畝,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休閑觀光的理想去處,發展生態旅游的前景廣闊。
近年來,全鄉以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重點發展以退耕還林為主的林業,以黃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和以勞務輸出為主的鄉鎮企業三大產業。其中以黃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漸成規模,以勞務輸出為主的鄉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08年該鄉的勞務工作還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獎勵,柳溝村楊萬學被評為全國創業之星。
齊壽鄉玉米全膜雙壟面集雨溝播技術推廣千畝示范基地位于廖集、九源、彭馬三村,按照統一培訓,統一技術規程,統一供種,統一供膜的原則建成,落實了15畝玉米新品種示范田,品種有鄭單958、金穗2028、正德304、奧玉3113、美國先玉335、濟94—2。通過項目的實施,建立科技示范戶70戶,科技示范村三個。玉米全膜雙壟面集雨溝播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的建成,將使項目區畝產在前三年平均畝產的基礎上增產20%,每畝預計增收150元以上,將對全鄉旱作農業的種植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想要富,先修路。2008年全鄉交通工作也取得了喜人成績,通達工程、新農村試點道路建設項目、通村農四級道路建設項目等各項工作任務全部圓滿完成,全部工程已交交通部門驗收。2009年通村及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道路規劃工作經論證已上報區交通局。多年來,齊壽鄉還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產業常抓不懈,并制定了勞務工作“四有”制度,即:安排工作有勞務輸出位子,檢查工作有勞務輸出步子,匯報工作有勞務輸出路子,年終總結有勞務輸出項目。為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成立了專門的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對此項工作常抓不懈。通過抓宣傳、抓培訓、抓基地、抓維權等環節,幫助廣大外出農民克服了困難,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前進中的齊壽鄉將進一步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關子鎮:走產業化道路建設新農村

近年來,關子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城鎮建設先行、基礎設施緊跟、招商引資發展、結構調整富民”的發展思路;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根本目標,積極實施“農業穩鎮、產業富鎮、商貿活鎮、科技興鎮”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帶動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以富民強鎮為目標,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有了新突破。
大蒜基地建設。在七十鋪村采取大蒜套玉米、套黃豆的套種模式,發展大蒜套種玉米200余畝,大蒜套黃豆200多畝。在大灣、董家山、岸峪、流水、馮集5村退耕還林地塊種植紫花苜蓿、紅豆草1000畝,一方面解決了群眾無處放牧的困難,另一方面加強了退耕還林的保存率。
山區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全鎮建立中藥材協會1個,有銷售大戶6戶,在西溝、唐家山、岸峪、西華、朱堡、西宛6村發展以燈花、黃芪、紅芪、柴胡為主要品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1400余畝。
畜牧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在岸峪村建立肉牛養殖基地1處,養牛65頭;在后溝、梨堯、西宛3村發展專業養雞戶17戶;在馮集、七十鋪、岸峪、董家山4村發展圈養羊專業戶18戶,戶均50只以上的有6戶。
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步伐,為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推廣,確保糧食穩產、增產。在南山片、上河、石川等13村對馬鈴薯品種進行更新,選育了艾維爾等優良品種,種植4000余畝;山區各村普遍推廣了地膜玉米,面積達4195畝,主要以“秦單6號”、“豫玉”、“張單251”、金穗等優質品種為主;對優良小麥品種進行宣傳推廣。今年推廣“中梁25號”、“藍天19號”、“藍天21號”小麥優良品種共10萬余斤,優良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500余畝,建立示范區2個。目前,全鎮農作物優良品種播種面積已達16000多畝,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90%以上。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情況。在林業管護方面,從制度建設入手,不斷加大管護力度。鎮上與各村簽訂了林業管護責任書,完善了退耕還林管護辦法,及時轉發了區政府的禁牧令,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地防止了畜禽對林木的損害。2008年,鎮上出資4.5萬元,對全鎮退耕還林全面補植補造,共補植刺槐、油松12萬多株。
農村能源建設工作穩步推進。沼氣項目在流水村,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65眼沼氣全面完成澆鑄、產氣、三改,并通過了省上兩次檢查,得到了較好的評價。
同時,加強沼氣建設的后續管理,在全鎮沼氣項目村大力開展“沼氣后續服務管理活動月”活動,全鎮沼氣使用率和綜合利用率均達90%以上)新農村建設良性發展,在鄉風文明方面有了新突破,成效顯著。
西溝村在2007年發展的基礎上,2008年完成村頭攔水壩工程一處,自籌資金5萬元,投勞600多工時,平整操場并焊鐵圍欄,維修操場石護坡一處;西華村新農村建設起步良好,西華村為天定高速秦州段關子過境段隧道入口處所在,經鎮政府拆遷后,已解決了安置區征地工作,且妥善安置了拆遷戶,西華村48戶農戶新宅基地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規劃、施工。
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進展順利。
關子鎮土地整理項目2007年10月由省國土資源廳審批立項,項目總面積12000余畝,涉及西華、后溝、關子、韓安、朱槽溝等9個行政村。同時積極與區水利局配合,精心策劃,解決疑難問題。通過努力,現已完成高質量、高標準水平梯田12000畝,田間道路20多公里,生產道路13.56公里,道路綠化種植樹木30610株。順利地通過了省級驗收。
天定高速關子段工程開展順利。自天定高速秦州項目部進駐關子以來,鎮黨委、鎮政府將配合天定高速的工作列為全鎮的重點,全鎮上下一盤棋,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全鎮領導干部全面參與,通過扎實有效的措施,干部的齊心努力,鎮上建立了一套完備詳實的方案、征地資料和檔案,通過干部40多天的丈量登記和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使征地工作得到了較好的完成;其次是抓好西華村48戶拆遷。在面對省上高速公路補償標準低、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及時調查研究,在15天全面拆遷結束,隧道工程按期清表施工,為天定調整控制性工程順利實施打了一個漂亮仗。
積極開展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關子鎮地處秦州區西北部,全鎮總面積147.4平方公里,轄29個村,“5.12”特大地震,該鄉波及范圍較大,受災較為嚴重。全鎮受災戶數共有1131戶,受災人口8379人,鎮黨委、鎮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群眾的生命高于一切,保證群眾住房、飲水、用電、道路安全,保證學生正常上課。劃分責任村安排全鎮領導、干部按責任村一包到底,靠實責任。領導干部第一時間深入村組農戶,全面了解、排摸災情,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按照受災嚴重程度,對墻體出現裂縫、嚴重危房戶進行實地調查、摸底、上報。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教育工作是百年大計,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和關心全鎮教育工作。鎮上領導經常深入學校調研,了解掌握教育教學工作情況,檢查師德、師風建設情況,解決學校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促進教育工作上臺階、上水平。與此同時,為了徹底改善孩子們“上學難”的學習生活環境,2008年7月,新的政府大樓竣工后,鎮上將舊址出讓,并經改造維修,建成了關子鎮學生公寓。該公寓占地約2000平方米,現已容納450名學生入住。
2009年,關子鎮將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貫徹“發展抓項目、農村抓產業、組織抓黨建、開發抓引資、保障抓班子、作風抓鞏固、工作抓質量、民生抓服務”的工作思路,積極實施“農業穩鎮、產業富鎮、商貿活鎮、科技興鎮”戰略,促進關子經濟和社會發展。
皂角鎮:產業“穩支柱創亮點”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皂郊鎮立足鄉鎮實際,大膽開拓創新,團結和帶領全鎮各組人民,克服了雨雪冰凍災害的影響,戰勝了巨大的地震災害。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在取得抗震救災偉大勝利的基礎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條軸線,強化招商引資龍頭,突出災后重建、農業經濟、重點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四個重點,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皂郊鎮位于天水市南部15公里處,交通便利,316國道縱貫全境。總面積216平方公里,現36個行政村轄區內大中型企業16家,個體工商戶1600戶,現為天水市衛星鎮、省列綜合改革試點鎮。
近年來,皂郊鎮始終堅持實施“城鎮建設帶動,項目投資拉動,產業化經營富民”的戰略部署和“東林西草北鄉企,川道河谷建谷棚,國道線上農家游,千家萬戶抓養殖”的特色產業布局思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整合當地資源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支柱產業及第三產業建設,突出重點建設以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建成了一個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的中心鎮區;沿316國道線以“商貿流通、餐飲服務、旅游開發”為主的綜合開發帶;以下寨子、袁家河、蒿背山等村為主的“奶牛養殖、菌產業種植、散養雞”為龍頭的產業化示范帶動基地;在皂郊川區和店鎮川區建成了兩個以“蔬菜大棚規模種植,新品種經濟林果示范推廣栽植”為主的農林科技示范園區以及賈家寺村工業開發小區、下寨子村農業小康住宅小區、太陽山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小區和以興隆、店鎮、皂郊三村為中心的綜合農貿市場小區,所有這些無不為皂郊鎮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皂郊鎮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重點對1個市級示范村、1個區級示范村和5個區級推進村進行整體規劃和產業調整,逐步建成九大類型的新農村示范區:一是建成以皂郊村為主的小城鎮型新農村;二是建成以下寨子村為主的生態文明小康示范型新農村;三是在東溝村建成以太陽山森林公園為主的生態旅游型新農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四是依托天寶高速公路建設建成以賈家寺村為主的現代住宅型新農村;五是依托鄉鎮企業示范區和暖和灣工業園區建成以新莊、董家坪村為主的工業型新農村;六是建成以蘆子莊、徐家店交通要道為主的三產服務型新農村;七是建成以慕水溝百畝果園為主的田園型新農村;八是建成以謝崖、楊灣散養雞示范基地為主的養殖型新農村;九是建成以硤門韭菜大棚、袁家河雙孢菇大棚為主的產業型新農村。從而帶動全鎮新農村建設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以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面對全鎮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的農業現狀,2008年以鎮黨委、鎮政府通過廣泛調研論證,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作為提振全鎮農業的主抓手。
為此,鎮黨委按照全鎮農業實際,把該鎮農業按照產業發展的模式劃分五大類。一類是果品產業,依托多年果品產業基地優勢,重點在川區和山區建立兩大優質高產量高技術的新果品試驗區,二是畜牧產業,在下寨子村進一步鞏固擴大以天水澳牛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奶牛養殖產業,奶制品生產線進一步完善,繼續建設慕水溝特種養殖基地,現養殖藏獒382條,養殖梅花鹿150只,養殖野豬1000頭,養殖水貂500只,在店鎮蒿背山及店鎮區域養殖散養雞3萬只,在蘆子莊規模養殖蛋雞2萬只;三是旅游產業,進一步加大了對太陽山森林公園、太白廟、曹操堡、涌泉寺等生態人文旅游景點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規范和提升了“天萃苑、頤和山莊、太陽山莊、康樂園等”四家大型農家樂旅游業場所的管理;四是蔬菜產業,在下寨子、袁家河兩村繼續種植雙孢菇2000平方米,在皂郊、店鎮川區16村種植蔬菜6000畝,累計建成蔬菜大棚350座。全鎮農業產業化建設步入新的階段,農民收入穩步增加。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增強城鎮發展能力。多年來,依托項目建設,皂郊鎮在改善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上,取得了顯著地績,而且形成了“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的皂郊實踐道路。
據了解,皂郊鎮多年以來,在狠抓項目工作上取得了獨特的經驗,以去年為例,全鎮在企業項目上,先后完成了以天水辰達節能建材有限公司、天水市天河源食品有限公司、天水偉利鑄造有限責任公司、天水市秦樂果啤廠為主的11家企業的新建和后續完善工作,新引進項目資金4500萬元。鎮黨委書記韓少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大的項目來支撐,項目建設在為農村發展注入動力的同時,通過項目建設,能夠很好地改善農村發展較為落后的現狀。”
在公共基礎項目上,皂郊鎮黨委更是花大力氣,建設并完成了鎮上10條22.6公里的農村通達工程。下寨子村總投資339.8萬元,建成1000立方集發電、照明、做飯為一體的大型沼氣池2座,可供新農村區域的120戶農戶集中使用,大大節約了資源,實現了資源共享。華皂路鋪油工程、下寨子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皂郊和賈家寺農民體育活動廣場工程、下寨子新農村書屋建設工程、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工程、賈家寺村移民搬遷工程、白家山村災后重建工程等項目,公共項目總投資達到6126.7萬元。在養殖項目上,鎮上以總投資200萬元建成的蛋雞、土雞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為主的天水金發蛋雞養殖廠,帶動了全鎮散養雞產業發展。正是這些新項目的引進和建設,為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和堅強的經濟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