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水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把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持續增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逐年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優化政策措施,打出了開發式幫扶組合拳,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
產業帶動固根基。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持續打造蘋果、蔬菜、核桃、草畜一體、中藥材+花卉、金銀花、食用菌、小麥、蠶豆、花椒、萬壽菊等農業全產業鏈。深入挖掘鏈條潛力,充分發揮示范引領、發展帶動和配套服務等鏈條效應,將群眾牢牢嵌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在家門口發展產業和實現就業。針對農村低收入人口,依托財政銜接資金和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合理確定到戶產業扶持標準,采取“達標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扶持,確保有能力發展產業的低收入家庭至少有一項穩定的增收產業,通過差異化扶持竭力補齊了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短板。截至目前,全市脫貧人口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提高到18%以上,1萬元以下收入較低脫貧人口減少到5287戶31430萬人,逐步縮小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讓農村低收入人口在發展的新征程中不掉隊。
就業扶持拓渠道。堅持將穩就業促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勞務協作對接,“點對點、一站式”暖心輸送、線上線下融合等方式,及時舉辦招聘會,發布就業信息,提供就業崗位,不斷加大勞務輸轉力度,確保農村低收入家庭富余勞動力應輸盡輸。利用鄉鎮勞務工作站、勞務經紀人等勞務機構,積極對接就業幫扶車間、建筑施工、商貿餐飲等企業單位,引導群眾就近就業。推行“培訓機構+勞務中介+就業企業”培訓就業一體化機制,及時對接縣外勞務基地,持續提升勞動力技能培訓后輸轉率。規范管理鄉村公益性崗位,對現有鄉村公益性崗位人員進行適當調整優化,優先安置弱勞力、半勞力及無法外出、無業可就低收入人口就地就業。截至9月底,全市輸轉城鄉勞動力73.64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35.0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87.06億元,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實現了雙增長。全市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22684人,發放公崗補貼資金1.59億元;林草部門聘用鄉村生態護林員6968人,落實勞務報酬3004.98萬元。
技術培訓強動能。聚焦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需求,以高素質農民培育為重點,積極搭建技能培訓和技術交流的平臺,廣泛開展農業和傳統手工業技術培訓,引導群眾有效把握產業幫扶政策、充分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技能,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新培育省級鄉村工匠33人,累計達到64人,其中鄉村工匠名師8人。特別是對勞動技能弱的低收入人口,按照需求導向、分類實施、跟蹤服務的原則,加大培訓資源向發展能力較弱群眾傾斜,采取因戶因人分類培訓,以強帶弱促進提升的方式,補齊低收入人口勞動技能短板,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5萬人,群眾整體技能大幅提升,助農增收作用日益凸顯。
消費幫扶提質效。按照市場需求和新消費趨勢,強化品牌培育,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定期組織開展消費幫扶集中行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大力開展消費幫扶活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幫扶,鼓勵支持工商聯、共青團、婦聯組織及慈善機構采購和幫助銷售低收入家庭的農副產品,幫助低收入家庭提高生產經營性收入。在具體的消費幫扶過程中,通過消費幫扶采購農村低收入人口農副產品的,要求采購價應不低于當地市場同等品質其他商品,保障了低收入家庭農副產品消得出、賣得好。截至目前全市消費幫扶達12.35億元。
集體經濟促活力。統籌各類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資源,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鼓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強幫扶項目資產運營管理,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成員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現金、實物、土地經營權、林權入股等多種股份合作制方式,健全完善“保底分紅+收益分紅”等合作機制,鼓勵長期外出務工、無力自主經營的低收入人口,將閑置資產交由村集體或合作社代為經營管理,有效盤活了村集體資產,實現資產收益最大化,增加了低收入人口財產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市2491個行政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8.16億元,村均32.74萬元,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成為加快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棒”。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