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雕漆——
大美不言 盡在藝中
□ 劉小雷

天水的雕漆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其采用的雕刻填彩技法在全國漆藝中獨一無二。天水雕漆繼承了古代雕漆工藝的傳統,又從雕塑和繪畫中吸取了不同特色,從而演變出富有自身色彩的工藝技法。2008年,天水雕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
漆工藝是中國一門最古老的民族傳統工藝,自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朱漆木碗開始,至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漆器,就是用加工處理過的天然漆,髹涂在不同材質的胎體上做成的器物。
天水自古就盛行漆器,獨特的雕漆技藝流傳至今。雕漆,因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名為“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
溫潤的氣候,給了天水漆樹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詩經·秦風》“阪有漆,隰有栗”,為秦地產漆最早記載。詩圣杜甫客居秦州時有“近聞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足可見天水的產漆盛況早在千年前就已名動神州。
天水盛產漆,這和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國漆樹分布廣泛,大體在北緯25°—42°,東經95°—125°之間的山區。其中,秦巴山地和云貴高原為漆樹分布集中的地區。這個秦巴山區當中的“秦”,指的就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秦嶺。
秦嶺西起甘肅南部,而天水,正好處在秦嶺山脈的西麓。自然,有著豐富的漆樹林業資源。
漆樹喜光,生長在密林之中。采漆工在太陽初升前的5個小時內上山,在樹干上,用專門的刀具,割下一個“V”字型的切口,然后將塑料片卡在切口處,靜待乳白色的生漆從切口中流出來。當然,在古時,人們是用貝殼來收集的。這個“V”字型的切口,熟練的采漆工只要四刀就可以成型,再補刀,漆樹就不會再流漆出來。采漆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俗話說“百里千刀一斤漆”,說的就是,采漆工要行走上百里路,砍下上千刀,才能收獲一斤生漆。
這種直接從漆樹中獲取的原料,叫作“生漆”,也叫“大漆”。而天水,正盛產此種大漆,且品質優良。
在天水草木蔓發的動人風景里,種樹人、割漆人、雕漆藝人各自尋得天命,各自詮釋生活的意義。

二
業內人士用四個字形容天水雕漆,那便是“繁工珍材”。所謂“繁工”指工藝復雜,工序繁多。每件雕漆產品要經木工、漆工、配石、石刻、鑲嵌、粘貼、描金等上百道工序,費時少則三四個月,多則需要一年;所謂“珍材”,指全線產品采用珍貴的純天然材料。以桃紅松、椴木等作胎,以當地小隴山的天然漆為原料,以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蕭山紅石、山東綠凍石、北京黃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瑪瑙、珍珠、玉石、貝殼等為裝飾材料。并經常要用鑲金、貼銀等裝飾方法,可謂極盡“奢華”,亦“貴”不可言。
天水雕漆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特的骨石鑲嵌工藝,即把珠寶玉石材料同木器、漆器、金屬器物相結合,附著于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
這種界線,當你觸摸這些雕漆成品的時候,指尖是可以感受到鑲嵌在漆器內這些珍寶的質感。既細膩,又粗獷。這就是天水雕漆最為獨特的地方。
骨石鑲嵌,是雕漆身價倍增的重要因素。古時候,人們多采用貝殼,或者常見的珠玉、造型顏色獨特的石頭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鑲嵌工藝也越來越發達,人們開始不再局限于尋常的骨石,而是開始將金飾、玉器、絲帛等名貴的珠寶鑲嵌于漆器內,各類珍寶與雕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得名“百寶嵌”。
“百寶嵌”先要繪制在漆器上形成花紋樣式,再確定不同的樣式采用何種珠玉,或是根據已有的珠寶設計紋飾,然后將這些圖案再一一描繪在珠寶之上。確定了紋飾,接下來就是要將姿態各異的圖案,從原材料中摳取出來。
現如今,天水雕漆大多采用的都是淡水貝殼,將貝殼雕刻而成的紋飾與漆器結合,一層層髹涂,一層層打磨。只不過,它不像其他地區的“百寶嵌”一樣,而是形成一個完全平整的表面。天水雕漆的玄機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區別了珍寶與漆器的界線。
三
1956年,天水皇城山腳下曾挖出七座古墓,其中一座墓中有鑲嵌綠松石的銅棺飾、饕餮紋獸面輔手、紅地黑面漆棺殘片等,根據棺飾和隨葬品特征分析,該墓應為春秋戰國時期墓葬,這也為天水雕漆的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證。而后在秦州區、甘谷縣、麥積區放馬灘的秦漢墓中又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充分說明這一時期天水髹漆業已進入了興旺發達時期,確為全國漆藝聚集點之一。隋唐漆器,天水各地仍有出土。
如今的天水雕漆藝人繼承了古代雕漆工藝的傳統,又從雕塑、繪畫中吸取了營養,經過細心切磋,推陳出新,富有自己的特點。其漆面烏黑、光亮、均勻,漆底平整、堅實,不怕酸堿腐蝕,不怕燒不怕燙,造型古樸、大方、雅致,表現出西北渾厚的風格。
漆器,是飽含時光之美的器物。天水雕漆之美在于堅牢于質,光彩于文,經過無數藝人的不斷探索,大自然中的萬物皆是創作對象,無物不可“脫胎換骨”。天水雕漆技藝,通過與自然美學的融合,正在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