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處武山鐵籠山的三國古戰場,因為戰事的頻繁、壯烈,遺留下來了許多民間傳說。它們或凄楚,或悲壯,或歡快,或詼諧,但都無不訴說著遙遙歲月里當地人對先烈和英雄的敬仰與緬懷。
鐵籠山的傳說——
出塵土 壯激烈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何喜田


鐵籠山,位于武山縣高樓鎮西部,海拔2900多米。蒼茫大山中,懸崖峭壁,巧奪天工,沉雄壯美。群峰并峙間,奇花異木,芬芳飄逸。千百年來,它之所以聞名隴上,是因為這里就是有名的三國古戰場。
蜀漢延熙十七年的初冬,大將軍姜維效法諸葛亮屯田之計,上奏后主劉禪出師北伐。蜀軍在祁山附近結成八座連營,陳兵對陣魏軍司馬昭,最后雙方在鐵籠山下展開了生死大戰。姜維用計將司馬昭圍困了三天三夜,后來郭淮撥軍相救,魏軍內外夾攻,蜀兵大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鐵籠山之戰。千百年來,在這片壯美的古戰場上,留下了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
康萬里,武山縣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號稱“武山通”。在他的記憶中,先輩們一直講說著在鐵籠山的外邊,有個地方叫“斗底山”。“斗底”,就是裝糧食的斗。這里四面環山,且山的形狀就像斗的底子,故名“斗底山”。斗底山下,有個村莊叫“斗底村”。至今,在斗底村還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統一后司馬昭登基當了皇帝,一次上朝時和大臣閑聊,說當年被姜維圍困在甘肅隴西郡一個四面環山的地方,這座山像鐵籠子一樣,把他關了三天三夜,真是好險。
由此可見,鐵籠山之險要、峻峭,即便如征戰四方的司馬懿,也感嘆不已。
包紅喜,鐵籠山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世代生活在鐵籠山下。在他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了古戰場的一個洞前。據當地人講,這個不起眼的山洞,是姜維的第一個戰前指揮部。該山洞視野開闊,地勢險要,站在指揮部,鐵籠山的敵情一覽無余。
蕭老史,鐵籠山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根據多年的民間收集、整理,他告訴記者,距離姜維指揮部不遠,有一個埡口,當地人叫“失火口”。失火口的來歷,是因為當初在伏擊魏軍的時候,猛烈的火箭射下來把魏軍的營房全燒了。當地人把起火叫“失火”,所以就叫“失火口”。其實,三國時所謂的火箭,就是火簇、火筒等火器的統稱。離失火口不遠,有一個姜維的藏兵洞。這個洞面積約20平方米,寬3米多,進深6米多。聽蕭老史講,藏兵洞里藏的都是姜維的骨干力量,當時藏兵洞起的作用很大,既能保存軍事實力,也是戰前指揮部。后來,在解放戰爭初期,由于地形隱秘,這里也成為隴南地下黨開會、研究黨的工作的好地方。
鐵籠山是高樓鎮西面的最高峰,每逢節日,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用秧歌這一傳統藝術來傾訴、抒發對先祖和英雄的敬慕之情。《畫紗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武山秧歌中的傳統演唱曲目,當地藝人把當年神奇的鐵籠山大戰寫進了唱詞,流傳于世。
“神奇寶馬受了傷,便在馬跛建營莊。北面畫上屯兵寨,八營斗敵戰鼓擂。”質樸的唱腔,通俗的方言土語,活潑的表演,更增添了武山秧歌這一“元雜劇的活標本”的文化意蘊,也讓我們穿越歷史長河,回到了慘烈悲壯的古戰場,回到了讓人流連忘返的古舊時光。時至今日,在《十勸郎》《粉團》《洗衣裳》等原生態武山秧歌里,還會出現堡子溝、燈籠溝、姜維飲馬井等許多鐵籠山中的地名,它們雖然還靜靜地躺在山中,但在世人的印象里,這些地名和鐵籠山一樣,都成為古戰場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
其實,鐵籠山古戰場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很多,從八營、馬跛、斗敵、曳兵這些古老而有寓意的村名中,我們還能依稀聽到三國古戰場嘶叫的馬鳴和激越的戰鼓之聲。據包紅喜講,這些小村莊,如斗敵村,就是戰斗過的地方。斗敵村前面的八營村,就是安營扎寨的地方,后面的閱兵村則是姜維閱兵的地方。還有招靈坡,是大晉王朝成立后,司馬昭派人來招過陣亡軍士魂魄的地方。
歷史的煙云里,戰事已去,地名猶存,后來的我們只能在這些縹緲的傳說中,緬懷逝者,告慰英烈。
鐵籠山下有一條長五華里、寬數十米的峽谷,每逢風雨交加或天色異常,谷中隱隱似有千軍萬馬,金戈相交,這里就是有名的伏溝。據蕭老史講,伏溝,就是伏擊溝,離藏兵洞不遠,由姜維的親兵把守,將司馬昭的魏軍緊堵在溝門下。溝口大,起碼能駐扎五六百人,易守難攻,是殺敵的好戰場。
明萬歷《寧遠縣志》記載:“鐵籠山,又名斗底山,其狀如斗,依山立寨以避兵。”險要的大山之中,還生長著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菜。
據康萬里講,當年司馬昭被圍后,兵困馬乏,缺水斷糧。一天,他看見山前有個老婆婆在鏟一種野草。就問:“這是啥?能不能吃?”聽到老人肯定的回答后,他趕緊召集將士們也來一起鏟,待清洗后再下到鍋里煮,非常好吃。野菜嫩爽、翠綠、清亮,救了將士們的性命,后來司馬昭就稱這種野菜為“救命菜”。隨著歷史的變遷,當地人漸漸將其稱為“韭菜”。(韭,諧音救)。
喝水不忘挖井人。如今,韭菜已成為武山縣暢銷國內的知名農產品之一,也成為武山縣重要的蔬菜產業。
武山縣夕陽紅藝術團成立于2008年,十多年來,這個人均年齡68歲的藝術團,足跡遍布了武山縣。他們用深情的歌聲歌唱家鄉,贊美家鄉,宣傳家鄉。而在每次的演出中,旋律高亢、歌詞優美的《鐵籠山》則是藝術團的必唱曲目。“巍巍鐵籠山,悠悠漳河水……”也是因著一種文化的傳承、發展,2016年鐵籠山旅游影視基地動工建設。實景還原,光電演繹,美麗的鐵籠山傳說終于以物化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山因傳說而增色,傳說因山而名揚。人們在憑吊古跡,發思古之幽情,覽壯美之勝景時。蒼茫間,緬懷、紀念之情依舊昭然,也依舊誠惶誠恐。這是傳統的使然,也是精神的使然,更是時代的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