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人都沐浴在陽光下
武威市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
站在燦爛的陽光里,涼州區清源鎮王莊村的農民王大國幸福地笑著。他說:“現在我們和城里人一樣,住的干凈整潔,走的柏油馬路,做飯用上了沼氣,電視頻道也多了,電話也通了。”
走進客廳,“耕云種月”的書法作品下面,一盆文竹沿著墻壁攀到了屋頂。坐在嶄新的沙發上,王大國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家里5口人,種了十幾畝制種玉米,養了兩頭牛,務了一個溫棚種菜,一年能有3萬多塊錢的收入,日子好著哩!”
和農村處處透著和諧一樣,漫步在武威的大街小巷,市民感觸最多的是城市漂亮了,居住條件改善了,人際關系融洽了。
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如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在武威這片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演繹著城鄉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不同的和諧之美。
加快發展:為社會和諧打牢物質基礎武威近幾年沒有大起大落,沒有轟轟烈烈,但發展低調并不等于發展低速。全市生產總值由2001年的73.41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61.2億元,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凈增2307元、1068元。數字是枯燥的,但卻體現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不求短時期的熱鬧,及時提升、彌補可能影響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短板”,保證社會和諧,是武威的能量以令人驚奇方式釋放的核心因素。
過去,武威市區給外地人的印象是破敗、擁擠和臟、亂、差。如今,城市廣場鮮花盛開,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寬廣的馬路干凈整潔,高大的建筑現代時尚。“十五”期間,武威城區共完成投資近10億元,建成了二環路、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等一批重點項目,進行了道路改擴建和給排水管網建設,使城區面積擴大了9平方公里。過去5年,全市城鎮化水平提高了9.75個百分點,城區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了4.6平方米。城市建設上的一個個亮點,將古涼州的優雅與今日武威市的燦爛融為一體。
在企業改革和項目建設的推動下,武威市大力實施工業富市戰略,城東、城南、黃羊鎮等工業園區先后崛起,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工業為主,化工、建材、能源、醫藥等多元化發展的工業體系,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2%。
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加工型玉米、啤酒大麥、草畜產品、瓜果蔬菜、釀造葡萄和制種等區域性特色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優質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了250萬畝,有52種農作物通過了綠色認證。現在,民勤的草畜、棉花,天祝的高原夏菜、白牦牛,涼州的制種、沙產業,古浪的勞務輸出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為建設新農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幾年前,涼州區的張義鎮幾乎就是“貧窮”的代名詞。從2003年起,市上開始在這里引種人參果。如今,全鎮共建成日光溫室2100多座,人參果年產值達到6500多萬元,種植戶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千元左右猛增到3500元以上。堡子村農民祁建云說:“鎮上去年補貼4000元,幫我建了一個溫棚種人參果,當年就有3萬多元的收入。”
去年以來,武威突出項目建設、食品工業、民營經濟等重點工作,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注民生:讓每個人都享受發展成果
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新的困難群體。針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武威市的決策者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突出位置,盡心盡力地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上得起學、養得起老。”在武威,這不但寫進了“十一五”發展規劃,而且已經成為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底線。
一個多月前,天祝縣旦馬鄉橫路村的胡天祿帶著兒子住進了武威市人民醫院。面對記者的采訪,他深有感觸地說:“娃娃得的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已經花了2萬多元了。以前村上如果有人得這種病,根本就看不起。現在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可以報銷35%,負擔輕多了。”
血液科的主任潘銘醫生介紹說,這個科室的病人近兩年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他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得血液病的人多了,而是能看得起血液病的人多了。
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參合農民98萬多人,21萬多名住院患者報銷醫療費用1260.35萬元。同時,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依托公立醫療機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醫療服務站51個,覆蓋城市社區人口近42萬人。
2004年,武威市全面實現了“兩基”達標,基礎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全市還有近24000名學生因家庭困難而上不起學。針對這一現狀,市上在切實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的同時,廣泛開展了社會救助活動。涼州區籌措資金250多萬元,成立了愛心救助協會,僅去年已獎勵、救助貧困學生854人。民勤縣所有的中小學都成立了救助基金會,資助3萬名農村學生購買了意外傷害和附加住院醫療保險。天祝縣每年資助的學生都在700人以上,資助金額達954萬元。
年逾73歲的李玉霞老人3個月前住進了武威市老年服務中心。她說:“老伴去世后,我本來和兒子在一起生活,每天一個人呆在家里,實在悶得慌。這里一個禮拜飯菜不重樣,平時活動也多,跳舞、唱歌、聊天,很快樂,周末都不想回家了。”
目前,全市的城鄉養老機構已經達到33所。按照市上規劃,“十一五”末實現鄉鄉有一所敬老院的目標,集中供養率達到35%左右。
在狠抓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同時,市上不斷鞏固和完善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開始試點。2001年以來,保障城市居民185萬人次,支出保障金1億多元,農村確定保障對象1345戶。
今年,武威市提出要重點辦好六件實事:千方百計安排好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讓偏遠地區不通電的農戶徹底告別煤油燈;解決城區200戶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建立困難家庭子女上學救助基金;建立困難家庭醫療救助制度;啟動城市低保人員合作醫療試點。從政府要辦的這六件實事上不難看出,民生問題在武威市決策者的心目中占有足夠重的分量。
上個月搬進經濟適用房的劉振元說:“我們一家4口,原來住了一間13平方米的房子,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
改善生態: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社會和諧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但生態問題惡化卻是武威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一百年前,民勤境內的青土湖水域面積達120平方公里,有過“水草豐茂,可牧可漁”的歷史記載。但到上個世紀50年代,青土湖完全干涸。如今,青土湖已經被流沙全部覆蓋,在農區邊緣形成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隨著地下水的嚴重超采,地面植被大量枯死,流沙仍以每年8米至10米的速度向綠洲逼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已經在湖區北部匯合。
針對民勤生態日益惡化的實際,溫家寶總理先后11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去年,省委、省政府將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列為我省“一號”水利工程。
其實,武威人尤其是民勤人,一直在和風沙進行著頑強的搏斗。民勤縣宋和村黨支部書記張金文介紹說,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宋和人就在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的帶領下,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治沙歷程。
現在,一條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像一位慈愛的母親,伸著愛撫的臂膀,懷抱著宋和的村莊農田。村外的風沙線上,梭梭、毛條牢牢地固住了一個個流動的沙丘,宋和已從過去的貧困村變成了林茂糧豐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