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為迎接盛會,營造輿論氛圍,即日起推出【喜迎黨的十八大】秦州專欄,全面展示和諧秦州風采,弘揚團結奮斗精神,鼓舞率先跨越干勁,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現刊發系列報道之十六《秦州區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紀實》 。
遠山,有一條康莊大道
——秦州區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紀實

10月24日,記者在秦州區平南鎮孫集村采訪,從鎮上辦事的孫集村村主任孫永合開著新買的轎車,從平南鎮趕到孫集村。
“買私家車在孫集村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孫永合停好車,微笑著對記者說,“現在全村有20多輛私家車”。作為3個自然村、743戶2640村民“當家人”的孫永合掰著指頭,扎扎實實算了一遍說:“用不了五年時間,全村的私家車絕對會超過150輛。”
“村上發展這么快,這條路把力出盡了。”孫永合所說的路,指的是腳下9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在綿延山丘之間環繞,把孫集、秦大、任家山三個自然村連在一起。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快修快富,早修早富。
孫集村是全省新農村試點,2006年,省上在全省100個鄉鎮實施通村水泥路建設,孫集村通村水泥路成為秦州區最早的兩條通村水泥路之一。
水泥路修通后,以前的泥巴路變成了“致富路”。400多輛農運車、8輛貨車載著村民致富的希望和建設美好家園的決心,在這條路上來回穿梭,近幾年全村光樓房就建起了100多套,拉磚頭、運水泥全靠這條路。
公路通,一通百通。
今年8月,天水鎮柴家山村熱鬧非凡,一條寬敞的水泥路修到這個村子。當第一輛汽車開進村里時,村子沸騰了,村民感慨萬千:這么多年了,柴家山村終于有了一條與外界聯系的水泥路。
柴家山是天水鎮26個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190多戶,1000余人,經濟收入主要以糧食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人均收入低于全鎮平均收入水平,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今年該村被確定為市委常委、秦州區委書記張明泰的“雙聯”點后,張書記聯系相關部門給柴家山修通了長4.9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并修建了一座連心橋。
“我怎么也沒想到,我們村子會通上水泥路。”10月24日,74歲的柴守仁老人,準備到地里看看。看到記者,一下子拉開了話匣子:“你看我腳上的布鞋,再也不是滿腳泥了,就連我穿了幾十年的雨鞋,也用不上了。”
對于這條水泥路,柴守仁老人的期望比其他人更迫切。他的兩個兒子柴永明、柴羅成都在麥積區開出租車,有時回家看兩位老人,柴守仁老兩口既希望兒子多呆一會兒,又害怕下雨兒子被“困”在家里。如今,老兩口再也沒有這種擔心了。
“這確實是一條致富路。”柴家山65歲的老黨員柴雨兒說。香水溝一帶10年前有200多畝蘋果園,但一下雨蘋果運不出去,果園在村里越來越少。今年從修路開始,村里許多人又準備重建果園。
在水泥路打通短短的兩個多月,村民買來了5輛農用車、7輛旋耕機,村里也通了班車。

對于天水鎮來說,公路經濟時代已經到來。該鎮許鎮長說,天水鎮2010年11月有了第一條村村通水泥路——咀頭村4.1公里的樣板路、產業路,每天通過這條路,將1300多畝蔬菜基地里的蔬菜運到天水、禮縣、西和、成縣等地,運輸量最多的一天能達2萬斤。
從咀頭村的樣板路開始,天水鎮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設駛入快車道,今年新修近26公里。水泥路修通的村莊,基本上都規劃了產業,比如古集梁農業綜合開發區,規劃果園15萬畝,涉及天水、華岐、汪川的部分村莊,古集梁處于核心區。全長9公里、寬4.5米的天(天水鎮)大(大門)路—楊灣—青年—古集的村村通水泥路的建成,讓這里看到了騰飛的希望。
“村村通,連成網,農民致富奔小康。”在汪川鎮成劉村,村民用這樣的順口溜道出了對“村村通”工程的感激之情。對他們來說,是村村通水泥路這項民生工程,把以前的爛泥路變成了“致富路”。
汪川鎮是秦州區最偏遠的鄉鎮之一,成劉村是秦州區汪川鎮較為偏遠的村莊,原來由于離公路較遠,群眾出行非常不便,農產品運輸很困難。今年,汪川鎮把成劉村的道路列入通暢工程計劃,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昔日的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記者在朱家山梁看到,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沿山梁蜿蜒前進,就像一個巨人伸出的雙臂,有力地將成溝和劉溝兩個自然村緊緊抱在一起。
從水泥路開始施工的第一天開始,72歲的成劉村村民劉章娃經常到路邊看看,他說:“原來的路坑很深,滿路是水,尤其冬天下雪,路特別滑,農用車不好走,現在黨的政策好,把路給我們水泥硬化了,我們生活一下子方便了。”
截至目前,汪川鎮已完成10個行政村的道路暢通工程,全鎮道路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汪川鎮鎮長石成玉介紹說:“汪川鎮是秦州區最邊遠的鄉鎮之一,自然條件較差,道路設施建設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一個重要瓶頸,欠賬較多。今年鎮政府全力爭取,區上下達村村通水泥路項目10條41公里,這10條水泥路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汪川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對汪川經濟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較好地解決我們當地村民雨天無路走、晴天路難走的問題。”
陪同記者采訪的秦州區交通局公路站副站長李旺林告訴記者,汪川鎮村村通水泥路的建設,由于砂子、水泥等原材料較遠,供應不便,許多道路線形不流暢、寬度不夠,拆遷面積大,一些道路弊病路段多,施工難度大,加上汪川鎮財政的欠賬多,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非常大,但汪川鎮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去年完成水泥路11.8公里,今年完成41公里。
汪川鎮鎮長石成玉認為,水泥路的好處太多了,方便群眾出行,方便農資運輸,方便環境衛生的改善,加速了城鄉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轉,形成了城鄉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路通百業興。然而,秦州區不是國扶、省扶縣區,項目少,農村公路建設欠賬大,尤其是通暢工程建設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標準12個百分點,低于全市近8個百分點,農村群眾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成為制約全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在經過多次深入調研、討論之后,2010年9月,秦州區委、區政府向全區農村群眾鄭重承諾:利用3年時間,提前3年率先在全市乃至隴東南地區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文明。
當年9月,在實施省列項目的基礎上,秦州區投資3000萬元,先期啟動實施百公里村村通樣板路建設工程。兩年多來,區上共投資2.8億元,累計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設任務914公里,涉及346個行政村,占計劃總里程的82%以上。秦州區農村公路建設水平一舉從追趕者變成領先者,農村公路建設水平高于全省標準5個百分點,高于全市10個百分點。2013年,計劃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建設224.8公里后,全區將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建設工程1139公里,總投資3.4億元。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村村通水泥路建設工程作為一項惠及全區16個鄉鎮420個行政村、40多萬農民群眾的民生工程。幾年來,秦州區各級采取有效措施,強化質量管理,確保公路“建一條、成一條,發揮效益一條”。超前規劃、高標準建設,對線路長、通過村莊多、受益人口多的道路,全部按照4.5米以上寬幅水泥路面設計,使其具備通班車的條件。嚴把招標關、原料進場關、現場監督關、優質工程評選關,把曾經發現質量問題的施工單位列入黑名單,三年內不得參與投標施工。率先投資110萬元,在全省建起第一家農村公路標準化檢測實驗室,對華岐鄉草灘村150米不合格路面進行了強行鏟除。區財政列專項獎勵資金200萬元,對優質工程進行重獎。及早著手管護工作,按照每1.5公里一人的標準,共設596名養護路政協管員……有了一系列措施的全力保障,2011年全區村村通水泥路優良率達65%,合格率達95%。
延綿于秦州區的水泥路如同城市血脈支流,孜孜不倦將新鮮給養輸送到鄉(鎮)、村的每個角落。實施“村村通”以來,秦州區各鄉(鎮)、村的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收入有所增長,鄉村的特色產業得到發展。“村村通”從根本上解決了秦州區鄉村交通出行“老大難”問題,是名副其實的惠民、利民、富民工程。應該說,“村村通”建成的是路,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
如今,秦州區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猶如一幅幅社會主義新農村公路彩圖。一條條農村公路,仿佛一條條絲帶,裝點著充滿希望的鄉村大地!
